戴 旭
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統計出來后,一些媒體開始對中國的GDP展開想象,為今年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GDP第二沾沾自喜。一些地方和部門甚至抑制不住對GDP追求的狂熱,準備上馬更多的項目。有經濟學者不僅預言世界將在中國的帶領下,走出泥沼,復歸繁華;甚至還在計算GDP超過美國的時間表。而研究國際關系的學者,則在興致勃勃地談論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應該如何如何了。不知從何時起,這個舶來名詞GDP,竟成為舉國公認的大國標志和改革開放唯一的成績單,對其迷信追捧程度,幾乎可以稱之為“GDP主義”?,F在,應當是我們高度警惕“GDP主義”回潮的時候。
GDP數據真的是大國標志嗎?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大清國的GDP是世界的33%,比美國加歐洲的總和還多得多,而號稱日不落世界帝國的英國GDP只占世界5%。中國怎么沒有瓜分歐洲,還險被歐洲瓜分了呢?即使衰落到1894年,大清國的GDP仍然是日本的9倍,中國為什么沒有打敗日本,把失去的琉球收回來,還把臺灣割出去,并賠償相當于日本GDP7倍的白銀?顯然,在這個并不深奧的歷史常識中,GDP并不是大國的標志。這里,GDP代表的大國的“大”其實只是體態而已,并沒有“強”的內涵,一如黃牛和騾馬與狼的寓意一樣。
世界第一的美國和世界第二的日本,以及其后的歐洲諸國,其國力強盛程度的確與他們的GDP數量成正比。為什么GDP數字在中國不是強國大國的標志,在美國、日本和歐洲那里卻是呢?“貓膩兒”在GDP的質量上。數字只有和質量重合起來,GDP才是真正的強國、大國的指標。
以美國為例,其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撐是軍事產業,其中又主要是傳統的戰略工業如汽車業、造船業、航空業、電器,以及新興的信息產業、航天產業。今天中國GDP的構成主要包括房地產、玩具、紡織品和煙酒,其中又以房地產貢獻最大。眾所周知,房地產沒有世界擴張性,說通俗一點就是不能去賺外國人的錢,只能聚斂本國人的財富。而世界所有大國的崛起,都是靠使用和支配世界財富實現的,有的靠武力掠奪,有的靠技術含量合法賺取。但我們現在的GDP主力,要么走不出國門,要么走出去只能居于利潤的最低端,很容易被國外的高技術產品和資源類產品抵消。
出于國力的積累和就業的考慮,中國需要一定的GDP數量,但絕不應該只看GDP數量不看質量。一些資源大省,為了追求生產和利潤指標,連續出現礦難;在江南,為了追求GDP增長率,大力發展污染水源的紡織業,造成魚米之鄉沒有魚;電力企業不顧環境,任意截斷江河。一些城市在GDP主義至上的指導思想下,將房地產甚至洗浴業,也列為支柱產業,而本來應該成為支柱產業的航空、航天、造船、計算機等產業,卻出現空心化形象。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工業和技術龍頭地區,也將房地產列為經濟的重中之重發展。
世界所有先進國家,都是遵循著系統發展循環上升的基本規律發展壯大的,GDP只是國家強大后帶來的統計學意義上的概念。一味追求GDP產生的幻覺,在社會精英階層中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大國虛榮心。不僅如此,把GDP直接等同于國家強大,還引來世界的疑惑和敵意,貽害無窮。
由于中國在近代史上從最富裕到被掠奪得一窮二白,所以今天的中國急于富裕和強大,惟其如此,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才應該成為我們最警惕的心理陷阱,欲速則不達的警告在這里是不言而喻的。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一些地方和部門把GDP作為最主要衡量指標,這很容易造成“GDP主義”的回潮,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ㄗ髡呤琴Y深戰略評論員、空軍上校)
環球時報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