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強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中,遵義怎樣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本文對此作了一些調查和思考。
遵義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特征
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成就的總概括。我國的文化產業已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產業的范圍包括提供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和文化休閑娛樂等活動。根據各類文化活動的特征和同質性,我國將全部文化產業活動劃分為9大類別。即: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從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及調研推算得到:遵義市200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3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0.95%。全市文化產業解決就業人數16662人,其中:個體戶從業8318人,占當年文化產業從業人數的49.9%在各級各有關部門加大文化產業投入的基礎上,2007年遵義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1.7億元,占GDP的2.17%,解決就業人數58600多人,其中;個體戶從業29700多人。遵義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比全省快0.74個百分點,比全國慢1.29個百分點;與江蘇和浙江比,分別慢3.62個百分點和3.58個百分點。
遵義市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征:一是網絡文化服務態勢看好。據初步統計全市已有396個鄉鎮開展了網絡教育與農業技術培訓,占鄉鎮總數的94.1%,年培訓農民達480多萬人次,經培訓后的農民就業率在98%以上,年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二是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發展迅速。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07年底全市農村居民電視用戶率為87.6%,城鄉廣播、電影人口覆蓋率,分別為82.8%和74.3%,全市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三是文化藝術服務基礎扎實。以遵義會議會址、遵義雜技表演、國酒文化、四渡赤水、綏陽詩鄉活動為代表的城鄉文化藝術服務,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了新人,促進了遵義的對外開放和文化經濟交流,提高了遵義在全國和世界的知名度。
發展文化產業面臨的挑戰
文化如水匯聚涵養,清明澄澈奔騰澎湃,浩瀚深邃靈動激揚,千變萬化乃滋乃潤,善利萬物而不爭。近幾年來,遵義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先進地方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不夠。要進一步深刻領會黨的十七大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提升對文化建設戰略地位的認識,提高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文化藝術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二是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不夠。文化資源蘊藏在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狀之中,關于四渡赤水、雜技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國酒茅臺等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做好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充分整合蘊藏在民俗民間的文化資源。三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激勵機制有待完善。文化是一種生產力,而文化的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態勢。如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傳統的軍事和經濟競爭,演變為價值競爭。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江蘇、浙江、湖南等許多省區也紛紛舉起了“文化強省”大旗,確立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目標與措施。遵義對發展文化產業的激勵與保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創新。
加快發展遵義文化產業的思考
當前,我們面臨著發展文化產業的大好機遇,只有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整合資源,才能在全球競爭的舞臺上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新輝煌。
解放思想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機制。文化如山生長積累,巍峨崢嶸逶迤磅礴,厚重莊嚴充實光輝。21世紀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競爭。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一要整合資源加快發展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與發展文化產業有機結合,用政策和地方法規引導發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農村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二要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大力發展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用開放的視野引導和鼓勵國家國家公務員從事文化產業,要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中青年有施展才華的平臺,為發展文化產業作貢獻。三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發展文化藝術及網絡文化服務業,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機制,把發展文化產業與調整經濟結構有機結合,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質量和水平。
加強調研培育先進文化產業品牌。文化的承載是人類最厚重的承載,文化的包容是人類最大的包容,文化的勝利是人類最根本的勝利,文化的影響是人類最深遠的影響。為此,要加強調研培育和發展有地方特色的先進文化產業。一要建立發展文化產業調研制度,充分認識文化產業的現狀與困難,科學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目標與措施。二要樹立基層發展文化產業先進典型,要讓那些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或個人在政治上光榮、經濟上有實惠。三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加強對文化產業的管理和引導,要對地方文化產品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文化產品的內在質量。
科學規劃抓住文化產業發展重點。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任何一個國家的強盛,都要靠文化的發展。世界上幾乎所有資源都是有限的,唯有文化資源是永遠不會枯竭的。誰創造了先進文化,誰就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先機和主動。孔子在講儒家經典時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我們要從文明發展和民族進步相統一的視野,思考和認識文化價值。遵義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需要科學規劃,抓住發展重點。首先,要搞好文化產業普查,科學規劃發展方向和基本目標。其次,要制定文化產業的發展方案和措施。要把發展文化產業的任務和目標落實到各級各有關部門,納入對地方黨政工作實績考核評估的范疇,要加強階段性情況通報與工作調度。
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統計監督機制。探索文化建設與發展的規律,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實現飛躍。要以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態度,切實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統計監督機制。一要盡快建立符合客觀需要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加強對基層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和監督,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二要搞好基層文化產業資料搜集與信息發布,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決算依據;三要加強統計的基層基礎和隊伍建設,提高各級政府統計人員服務文化產業的素質和能力,切實把統計成果轉化為決策依據,提高部門統計的運行質量與綜合水平,充分發揮統計在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培育市場主體。文化是國家或地方形象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標志,人們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總是先從文化上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說到底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文化產品內容和形式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遵義要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要在文化建設與發展上取得歷史性進步。為此,一要以新的文化形式和傳播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迅速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二要在策劃、廣告、動漫、網絡、演藝、傳媒、影視劇制作等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和選拔使用力度,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三要加強文化產品的宣傳和推介,以創新的思維把長征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國酒文化等產品進行科學整合,形成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品牌。
豐富地方產品的文化內涵。文化越來越成為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當前,一要把文化和美學理念引入地方產品的設計、包裝、營銷過程中,增強地方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要從過去只注重適用性需求,轉向適用性與審美需求并重,要把風岡的優質米、湄潭的茶葉、赤水的竹制品、正安的牛肉干、務川的白合粉等,進一步增強文化和美學理念。三要在產品的樣式和文化理念等方面,加大技術改造和財政投入力度,這是文化創新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現實需求。
加強文化產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事業興衰,關鍵在人。遵義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一要切實用創新的機制鼓勵和引導,文化產業領域的各類人才大膽探索創新;二要拓寬文化產業創新型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三要組織文化產業領域的優秀中青年,帶著任務、課題、目標、信心學習考察,增強感性認識更新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觀念。切實借鑒外地經驗,結合遵義實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