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注射器的歷史比人們想象中要悠久得多。在17世紀60年代,德國出現了關于靜脈輸液的專著。這時,極少數醫生曾用動物膀胱制成靜脈注射工具,用中空的樹枝插入人體,嘗試輸血。這種方法雖然挽救過一些生命,卻帶來許多致命的并發癥,1670年巴黎議會禁止輸血,動物膀胱注射的技術就絕跡了。
到了19世紀初期,制藥技術發展起來,為了把藥物送入體內,醫生們嘗試了從木鉤子到柳葉刀的各種器具,企圖通過用沾有藥物的器具,刺穿皮膚以將藥物送入體內。
其實,針筒在這時已經出現,不過人們只用它來治療胎記。針頭也由愛爾蘭醫生弗朗西斯·賴恩發明出來。但直到1853年,來自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伍德和來自法國的查爾斯·普拉乏斯才第一次將針筒和針頭組合到一起,這一創新也就成為了現代注射器的鼻祖。亞歷山大使用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亞歷山大的妻子因為自己注射嗎啡過量而去世。
幾年以后,亞歷山大又為注射器的針管加上了刻度,并換上了更細的針頭。這一系列的改良立即吸引了眾多醫生的注意,并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這讓許多疾病可以醫治,帶來了醫學史上的飛躍。
到20世紀50年代時,注射器的生產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塑料工業的飛速發展也為注射器的生產注入了新的元素。1956年,新西蘭醫生科林·默多克發明了一次性的塑料注射器。與傳統的玻璃注射器相比,用塑料制作注射器除了秉承玻璃制品惰性、透明等優點外,它還具有不易損壞、便于運輸、造價低廉、易于回收等特點,它的安全性更是玻璃注射器望塵莫及的。
未來注射器的發展,必向著更有效、更安全、更易用、更便宜、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從小懼怕打針,原因不言而喻——痛。不過,10年后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目前,人們正在開發一種“微針頭”,其直徑與人的毛發相當。因為很細,所以能夠顯著減輕甚至消除注射時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