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凡
在網游離我們越來越近,書本離我們越來越遠的今天,也許提到“勸學”二字,大家頭皮都有點發麻。“勸學”行為也曾被理解為非說教即矯情。那么,今天我們既不說教也不矯情,只是和喜歡詩詞的同學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國古代的一些經典的“勸學詩”。也許,你會從中有所收獲的,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古樂府詩《長歌行》里有一句“百川到東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陶淵明的《雜詩》里也有一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其《勸學》詩中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朱熹的《勸學詩》里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些流傳很久的名句都告誡我們:人生有限,學海無涯,讀書學習一定要珍惜時間。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這是宋代思想家陸九淵的《讀書》詩。這首詩與韓愈的《勸學詩》:“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則是告訴我們讀書要講求方法,強調沉下心來仔細閱讀,而且好書還要反復地玩味去讀。
宋代詩人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詩句又強調了讀書與實踐要結合,不可紙上談兵。
晚唐詩人杜荀鶴的《閑居書事》中寫道:“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告訴我們讀書必須要勤奮努力。
清代詩人蕭掄謂的《讀書有所見作》:“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則忠告我們讀書要做到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享受適可而止,學問永不知足”。希望大家都能從古人的“勸學詩”中得到啟發,有所感悟。也希望大家能把自己搜采的一些名言警句投過來與我們共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