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
最近杭州所有的媒體都報道了一件事情:
某住宅小區,一個中年婦女在欠下了20多位鄰居的50多萬元錢之后,忽然遁形了。
面對記者,大家七嘴八舌地拼湊出一個騙子的形象:
她是兩年前搬來的,自稱老公在上海做生意,25歲的兒子在杭州工作,有個準兒媳。
她經常在小區里遛狗,說起養狗的經驗頭頭是道。
她經常為出差的鄰居照看寵物,經常打掃樓道,順手為別人帶走門口的垃圾袋。
她豪爽,熱心,愛結交朋友。如今鄰里之間最多見面點個頭,不大會串門的,她是個例外。
總之一句話,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人,是個很好相處的人。否則怎么都把錢借她?
騙子心狠,債主中不僅有小區的居民,10萬20萬的,她連清潔工、保安、賣菜小販,三千五千的都不放過。有對清潔工夫婦懊喪地說,她分幾次向他們借了1萬元,總說馬上還馬上還,結果……半年的辛苦錢啊。
欠條倒是寫的,可她聲稱自己的身份證丟了還沒來得及補辦,用的是準兒媳的身份證,復印在欠條上。警察看了,說是假的。她的房子是租的,最后一線希望也破滅了。
警方和媒體在提醒市民“提高警惕,識別壞人”的同時,支了許多招,比如借錢時找擔保人啊、抵押貴重物品啊、關注對方經濟狀況和償還能力啊等等。我在認同上述提醒的同時,生出一些別的感想。
其一:其實我們渴望交流,我們很看重鄰里友情。別看現在鄰居疏于交往,但你看,一個稍微熱情一點的鄰居,竟然獲得了那么多人的好感和信任,騙子就是利用了我們渴望交流這一心理。
其二:但事實上,我們已經不習慣交流。騙子如何能同時向那么多人借錢而不露餡?就是拿準了我們這20多個債權人之間均無聯系,如果稍微有一些溝通的話,她能得逞嗎?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