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廷秋 譚琳妃
隨著國家對碩士研究生的擴招,這一曾經風光無限的精英群體開始變得龐大、模糊起來。在眾聲喧嘩里,社會逐漸動搖了對擁有研究生身份的年輕學人的禮贊與膜拜,而代之以復雜而零亂的心態,當然其中也有著不少冷嘲熱諷的聲音。這一切,既源自整個社會、教育、文化大環境諸多因素的牽制,也來自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自身的失語與精神萎縮。
如何在當下浮躁的學術環境下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真理?如何在學術滑坡的趨勢下清醒過來用學術實力證明自己?這實在是一個關系到研究生自身形象重建的大事,也是一代青年學人學術啟航的原點。也就是說,從關心身份、數量、就業,自覺或不自覺地轉換到關注自主創新性的學習、發現,實在值得我們大力呼吁與張揚。
我們希望,文科研究生仍要以“研究”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石,在現代社會里擁抱各自不可重復的人生,在人生體驗的深入與博大方面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這樣才能真正有所創新、有所發現。文學即人學,是人的精神生活自我豐富與滿足,意義不容抵毀。基于此,我們組織了幾篇在校研究生的論文,目睹他們傳承人文、激揚生命的風采。
不論是從古歌、刺繡角度對貴州苗族文化的切入,還是以具體作品對電影敘事策略的分析;不論是對現代作家單篇作品的細讀,還是對一個當下作家的綜述與梳理,這些聲音都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即以它們的樸實,較好地展示了青年學人扎實穩妥的學術之路。其中,有對基本史料的剔抉與梳理,也有論證展開的縝密豐富。但愿我們年輕的學友,不斷有這樣新的起點,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