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建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創新型人才涌現的時代。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沒有創新,便沒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崛起騰飛之夢,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激發創新精神
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創新意識是直接激勵和推動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它對人們的創新行為起導向、激發和催化作用。和諧活潑的氣氛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得到發展,枯燥、壓抑的課堂氛圍則給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帶來障礙。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語文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平等相處,讓學生心情愉快,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如教學關于《小溪流的歌》的主題時,我說,小溪流如同一個純真、執著、健康、活潑的兒童,積極向上,迎著朝陽歡快地唱著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歌,遇到阻擋他的障礙物時,還微笑著點頭說:“你好、你好!”這樣,營造出愉快、輕松的氛圍,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美好的心境,創新意識孕育在這種心境中。
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鼓勵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如指導學生預習《勇氣》一文時,可引導學生發問,你更欽佩法國婦女的勇氣還是美國傘兵的勇氣?學生帶著問題的興趣,認真閱讀課文,深入比較分析后得出結論:法國婦女的勇氣更可貴。理由是法國婦女為了追求世界和平的崇高信仰,在身處夫死家亡的險惡境遇下,不惜犧牲一切,毅然兩次收留美國傘兵,表現了不屈不撓、執著追求和平的勇氣。
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善于誘發興趣。如教學《空城計》,揭題時我說:由于馬謖的疏忽大意,慘失街亭,孔明損兵折將丟失要地,不得已只留下二千五百士兵把守西城,而魏軍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兵臨城下,形勢萬分危急。然而,面對“黑云壓城城欲摧”的險惡情境,孔明處變不驚,施展令人叫絕的“空城計”。那么,這冒險的計謀是怎樣的?他能否幫助孔明戰勝敵軍,化險為夷?從中可看出孔明有那些非凡的智慧和才干?這樣,同學們通過默讀課文辯證思考,探究欲望就激發出來了。
激發創新精神,要鼓勵發散思維。語文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從多個角度深入思考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從而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對詩歌《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名句進行賞析時,便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不同角度進行鑒賞:①內容方面,透露出自然理趣,形象地寫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來的變化。②情感方面,哲理性強,蘊含了積極、樂觀、向上的感情。③詞語運用方面,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位置加以強調。④修辭方面,“出、入”用擬人手法,賦予新生美好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激發創新精神,要鼓勵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對一個問題從相反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如教學《故鄉》時,學生們都知道這是批判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進行雙重壓迫和剝削的文章,但在分析中年閏土的形象時,我提醒學生大膽進行逆向思維,把中年閏土放到新舊兩種社會制度去作比較。于是,我啟發大家設想:假如中年閏土生活在今天改革開放的時代,他的思想還會那么麻木、僵硬、愚昧、迷信嗎?學生通過逆向分析,列出幾種可能:其一,可能成為企業老板,擁有資產千萬甚至億萬元,在商界如魚得水,春風得意。其二,可能是國家公務員,甚至高級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深得老百姓愛戴。其三,可能成為個體經營戶,經營方法得當,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其四,即使還是農民,也靠他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吃、穿、住不用愁,一家平安快樂幸福。這樣,學生們認識到不同的社會制度,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就不同,從而更加熱愛新社會,熱愛中國共產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創新實踐能力,要高度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加強自主的合作交流,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探索未知。在形式上,我改變了過去教師一人問,學生挨個答的填鴨式教學,而采用合作交流的教學形式進行,即以學生為主體,把個人獨學、同桌互幫、小組討論、組間協作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并組成組內互助合作,組間競爭奪優的學習氛圍。如教學《犟龜》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其中第二小組是這樣交流的:
學生A:目標明確,理想樹立后,要像小烏龜那樣堅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論遇到什么困難與險阻,始終不屈不撓,永遠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學生B:做人要謙遜,不能像蜘蛛那樣傲慢、輕視別人。
學生C:學習應勤奮努力,積極進取,不能像壁虎那樣懶惰,不負責任。
學生D:辦事應講求效率,不能像蝸牛那樣拖拖拉拉。
學生E:人生應樂觀面對挫折,不能像烏鴉那樣消極悲觀。
學生F:人與人之間應和平共處,不能像獅王與老虎那樣相互拼殺,慘不忍睹。
接著,這一小組把討論的結果匯報給其他小組,并從其他組獲得新成果,回原組匯報。最后各小組選擇討論出的最佳答案,在全班學生面前匯報。因此,學生們經過自主、合作、探究,知道課文故事的深刻寓意:要實現理想,應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用百折不撓的精神排除萬難,最終定能達到目標,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他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都會以“犟龜”精神激勵自己,跟學習上的攔路虎作斗爭。
培養創新實踐能力,要反復訓練學生的讀與寫。初中語文的創新教學,主要通過練筆即寫來獲得提高。課文是學生模仿寫作的范文,教師在指導閱讀中,應指導學生通過模仿,把范文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實現“讀是為了寫,寫需要讀”的目的,把讀寫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回憶我的母親》,如果按照讀寫結合的要求學習這篇課文,便不僅能弄懂作者如何寫母親及回憶母親時特別的感情,還能弄清作者為什么要從對母親個人的感情進一步升華到對整個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如何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待解決完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也來寫一寫自己的母親,看看自己的母親有什么偉大之處,又該怎樣報答母親的恩情。這樣,這篇課文的教學就成功了。
培養創新實踐能力,要把“說”的活動引進寫作訓練課。每個單元后的寫作訓練,主題通常與本單元話題有關,學生就體裁、寫作內容進行討論,或口頭接力完成短文等,都是訓練學生“說”很好的方式。“說”是一種實踐性和創造性都很強的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給學生營造有利于學習與實踐的氛圍,在源于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開發身邊現成資源為教學服務,讓學生“說”的活動貫穿教學始終,培養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教完《愛蓮說》后,在一次寫作訓練課上,我引導學生也來說說具有“出淤泥而不染”這一崇高品質的歷史人物的形象。此言一出,有位男同學立即舉手發言,他說:“我想到了曾在中央一臺放過的電視連續劇《葉挺將軍》,里面的主角葉挺便屬于‘出淤泥而不染的鐵骨錚錚的革命英雄中的硬漢”。
“為什么葉挺‘出淤泥而不染呢?”
“(他)在國際國內形勢異常危險復雜的情況下,作為國共兩黨共同推薦的新四軍軍長,他立場堅定,原則性強,始終從抗日的大局出發,拋棄個人利益和個人恩怨,與共產黨軍隊真誠合作,頑強抗日,名垂青史。”
“用什么典型事例來表現葉挺立場堅定,原則性強呢?”
“其一,誓死保衛孫中山大元帥。當時陳炯明犯上叛亂,炮轟總統府,而葉挺用撒鈔票迷惑敵人的方法,護衛孫中山擺脫了敵人的追捕。”
“其二,拒絕蔣介石重金高官的利誘。蔣介石曾給葉挺許諾:只要葉挺掉頭反共,幫助蔣介石消滅共產黨軍隊,就賞賜葉挺重金及晉升其為某集團軍副司令之職。但葉挺不為所動,反而深刻認識了蔣介石假抗日真反共的陰謀,與共產黨團結合作,真誠抗日”。
“……”
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邊說邊寫,說和寫就能緊密地結合起來,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培養創新實踐能力,要組織學生扮演角色。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好動,喜歡嘗試實踐,在語言訓練過程中多組織學生扮演角色,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觸動他們的“興奮點”,易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扮演角色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對啟迪創造性思維有著特殊的功能。如教學《空城計》有關“孔明施計,司馬中計”這個內容時,我往講臺上放一把電子琴,講臺后放一張長凳,安排三位經過裝扮的男同學坐于長凳上,中間一位扮演孔明,其余二位扮演小童;再安排三位男同學分別扮演前軍哨、司馬懿、司馬昭,并特別交代扮演者應注意各自的身份、行動及言語特征。表演開始,“孔明”坐于“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小童”,手捧“寶劍”;右有一“小童”,手執“麈尾”。“前軍哨”探頭探腦,發現“軍情”上氣不接下氣報告:
“報以將軍,西城形勢萬分危急。”
“司馬懿”聽畢,眨眨眼,皺皺眉,親自“飛馬”遠望,果見如此,看畢大疑,到達“中軍”,曰:“眾兵請注意,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往北山路而退”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司馬昭”曰。
“‘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司馬懿”曰。
說畢,“司馬懿”、“司馬昭”、“前軍哨”等皆退兵。“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至此,表演落下帷幕。
這樣,經過角色的扮演,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加強了,深切體會到司馬懿疑心病重、主觀武斷,老謀深算卻大意自負;孔明則神機妙算,鋌而走險,在險境中走出一條平安道,何等足智多謀!
總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于創新,創新是人類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的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之欲,以生為本,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加快國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