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雷
納雍職業技術中學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多年來開設的專業課、專業班級少,只有一至兩個專業,并且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混在一起辦學。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納雍縣職業技術學校只是作為緩解納雍初中升學壓力而存在,所設專業課和專業班級沒有真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二是由于師資配置和管理體制偏差,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術人才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的合格新生數量太少。三是生源太少。這給學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諸多不利,社會也更加不理解,有關部門對職業教育重視不夠。于是,又加重了生源危機。每年招生時,成績較好的初中畢業生首先由納雍一中、二中、三中挑選,余下的才推給職中;而得到職中錄取通知書的學生,一些人又總是千方百計要去讀普通高中,沒有辦法可以改變這一狀況的學生,才勉強到職中就學。四是畢業生就業困難。用人單位招工時,并不看重職中學歷;學生畢業時,政府無安置指標,學生只有自謀職業。要改變這種狀況,使學校由只求生存向不斷發展轉變,發揮職業教育的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的作用,學校只有及時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要實現這一轉變,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1)應大膽改革教學模式,調整專業結構。
納雍還屬于落后地區,職業教育應該著眼于農村,使農村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化,逐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要為農村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勞動者,這無疑是對職業中學的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因此,學校應聯系實際,針對農村閑散勞動人員多,需要大量善于經營、會管理、懂技術的能人現狀,大膽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調整專業結構,開設種植、畜牧、獸醫、民族醫士、食品加工專業,適當開設服裝設計、裁縫、市場營銷、農村財會、農機駕駛、修理、電工等專業。隨著經濟發展,還可以開設計算機應用、采煤等專業。創立多門類、多渠道的辦學模式。這既辦出了“農”的特色,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培養多門類、多規格、高質量的初、中級技術人才,同時還辦出了“煤”的文章,為納雍興旺發達的煤炭工業培養合格技工,如鉗工、互檢、放炮工、安全員等滿足廣大農民子女擇業成才的愿望技能專業。我縣外出打工的農村青年,由于沒有職業技術技能,大多只能干一些勞動強度大的粗活、臟活、重活,且工資低。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職業中學辦校的另一個著眼點。
(2)以專業為龍頭,積極創辦經濟實體。
學校要加大力度把教學班建設為經濟實體,努力爭取政府支持,創建實體基地,結合職業技術教學特色,各班主任擔任實體基地的負責人,推選本班優秀學生協助管理,由專業課老師或實習指導老師任技術人員。一時不能創辦經濟實體的,也要與相關單位簽訂協議,讓它們成為職業中學的實踐基地,并在實踐基地聘用相關的擁有實用技術技能的人員作為學生實踐的指導教師。特別是委托或其他聯合辦學的企事業單位,更是完成學生實踐環節教學的好場所。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根據專業特點,科學地設置課程,合理地選辦基地,做到靈活多樣,應用性強,有步驟地、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科學地安排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的比例。在傳授文化、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突出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全過程的指導,讓學生掌握每個環節,并保證質量,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注意突出職業中學實驗操作多的教學特點,這樣學生既能在理論上牢固地掌握專業知識,又能在實踐中熟練操作技能,為將來就業謀生夯實基礎。
(3)走產教一體化,育才與創收一條龍的辦學路子。
學校要始終把教學、實習、生產經營、創收結合起來。生產實習基地首先是學生的實踐場所,其次才是經濟實體。學校創辦的經濟實體或實習基地,是為教學服務的,而不是純粹的創收單位,不能因為忙于生產而放棄了教學,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另一方面,經濟實體或實習基地必須由懂得經營管理之道的教師或能人來抓,而且應該是一個獨立核算的單位,可以少贏利,但不允許虧損。學生在實踐中熟練掌握生產技能,懂得經營管理,畢業后可以根據勞動市場的需求選擇職業方向,應用所學知識技能成為農村致富的帶頭人,推動農村經濟的多向發展。更重要的是學校可以把實體創收的一部分作為學生的學費和實習費,以減輕學生學習期間的經濟負擔。一部分用于增加專業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吸引生源。這樣,既能使學生學到一技之長,為本地經濟發展作作貢獻,同時又改變了傳統的只為辦學而辦學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選修一至二門專業,成為“一專一能”或“一專多能”的職業技術人才。
經過這樣的改革,可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社會不理解、生源危機、辦學困難的狀況,形成產教一體化、育才與創收一條龍的辦學模式,不斷增強辦學實力,擴大辦學規模,實現學校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