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酢∥?/p>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學生對生活認識的再創造。毫不夸張地說,作文能力訓練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生活在偏遠農村的學生,受到農村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生活的環境比較單純,導致學生視野狹窄,直接影響著學生寫作能力的發揮。往往老師布置作文,學生就直叫頭疼。在農村小學怎樣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喜歡上通過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呢?以下是作者的幾點想法。
(一)要充分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語文知識的前提,特別是寫作興趣。
首先,要指導學生“看”,鼓勵學生“說”。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發揚民主,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大膽的說出來,說他們生活見聞、學習感受。教師要注意傾聽,用贊許的語言表揚孩子,用欣賞的目光注視孩子,使他們得到尊重。我認為從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再到作文,是小學生寫作發展的一般規律。這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智力的開發是極為重要的。
農村小學的寫作訓練,應從“看圖說話、寫話”開始,由看單幅畫過渡到多幅,讓孩子說出圖中有什么人、什么物、在什么時候,圖中所表達的什么事等,在把自己看到的、所“說”的寫下來。這樣的訓練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經歷由“看”到“說”再到“寫”的過程,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寫作的基本要領,感覺到“寫”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再有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就對作文產生了興趣。
其次,農村小學的寫作訓練,還應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的家庭情況,比如有幾個人、幾只雞、幾頭牛等,還應鼓勵孩子觀察身邊的事物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并把它們寫下來。教師要給學生以及時指導和啟發,指導他們合理地運用詞語進行表達,幫助他們糾正語法和思想上的錯誤,使學生一步步、扎扎實實進行寫作訓練。
從“看”到“說”再到“寫”的訓練,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只要學生不離開中心意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實踐、認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識進行任意想象,切忌用固定統一的框框去限制學生的思維,禁錮學生的想象。
(二)要切實重視學生的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平時積累的素材較少、詞語就不夠豐富,寫出來的文章,必然是內容空洞,語言貧乏,甚至“無話可說”。要使文章有可讀性、深刻性和實效性,就要積累資料和信息,做到“物”為我用。一是要重視詞語的積累。二是要重視名言警句、古詩詞的積累。三是要重視指導學生閱讀。四是要重視生活積累。
(三)老師要寫好“下水作文”。要教運動員學會游泳,教練必須先下水示范。教師就是教練,有理論還得親自實踐。教師寫“下水作文”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寫作的重要途徑。
所謂教師“下水”,就是從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到謀篇布局,教師都要親自嘗試,該詳該略要做到心中有數,指導起學生來才能得心應手,有的放矢。在寫同步“下水作文”時,教師要深入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思想性格,熟悉他們的言談舉止。“下水作文”是寫給學生看的,孩子的感受往往和成年人不同,表達的形式和成年人也不盡相同,太高深的見解,學生難懂,太簡單平凡的內容,學生無趣,所以,教師在寫“下水作文”時要用兒童的眼光,用兒童的語言描繪生活,盡量符合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只有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的朋友,老師寫的“下水作文”和他們的一樣,他們才感到親切容易接受。
老師寫“下水作文”,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作熱情,使他們被老師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動,把寫作文當作一件愉快的事情來做,而不是當成任務來完成,從而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教師勤于動筆,就能找到寫作和教學的規律,這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會有促進作用。
總之,寫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