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巖
時近中秋,告別女兒,告別大連。
經過一夜的行駛,列車距離生我養我的故鄉越來越近了,鄉音越來越濃了。天津、石家莊、鄭州、許昌、駐馬店、信陽。
我十幾歲就離開了中原的家鄉隨父親前往大西南的三線航空企業,學習、生活、工作,然后結婚,生兒育女,回家鄉的次數也只有那么一兩次。清晰地記得上次回家鄉還是十九年前和妻子旅游結婚時,之后因工作忙再也沒有回過家鄉。在送女兒去大連讀大學之前,家鄉叔伯、姐姐和弟弟電話里對我說:“大連,回來路過河南,回老家看看吧,看看家鄉的變化,也看看你長眠于北山坡九泉之下的媽媽。”我哽咽了,這次無論如何也應回家鄉看看長眠于北山坡上三十多年的勤勞善良的媽媽。
走出站口,五弟和五弟妹熱情迎上來和我們握手。“大哥變了,大嫂沒變,還是上次回來那個樣。”會說話的弟妹把妻子說得心花怒放。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歲月滄桑怎不催人老?
改革開放30年,家鄉變化真的很大:四弟在市郊一個鄉里任鄉黨委書記,該鄉在市區辦起了兒童福利院、敬老院,不同規模的鄉鎮企業前景看好,鄉親們靠勤勞的雙手走上了富裕之路;二姐、四弟、五弟均在市區購買了商品房,可謂今非惜比。
中秋的夜晚,大伯、大媽及一家十幾口人相聚在酒店,舉杯邀明月,共慶家團圓。
翌日,太陽剛剛升起,四弟準備好的車子已停在住宿的中天商務酒店前。在蘭州軍區工作回家探親的大姐及五弟陪我與妻子去十多公里外的鄉下給奶奶和我母親掃墓。車一進入山村,曾經熟悉的山村感到陌生了:公路通了,草房全變成了紅色瓦房,光禿禿的山嶺變成了茂密的樹林,兒時感覺很大的村頭池塘怎么變小了?我極力從腦海里搜尋童年的記憶。
跪在母親的墳前,一打打的紙錢在燃燒,眼前浮現母親的影子......
可能因為外公是地主出身,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所以母親從小就受過私塾教育,知書達理,深知學習的重要性。記得我讀小學時,每學期領回的新課本,晚上細心的母親在油燈下都會用白紙一本一本的把書包好放在凳子下壓整齊,以防止我上學不小心把課本弄臟損壞......點點滴滴涌上心頭,哭喊媽媽走地太早,三十幾歲就離開了人間,兒子沒能盡孝心。
給母親燒完紙、磕完頭,戀戀不舍地向山坡下走去。心想明天就要回到我那工作、生活的三線企業,而下次再來看望母親將會是何時?回頭一望,淚水又控制不住地溢出,“媽媽,安息吧!您的孫女已長大成人,正張開理想的翅膀翱翔于藍天,兒子會努力工作,正直做人,也會在遙遠的西南方想您、祭奠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