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皖
一、加速化發展
未來20多年,中國城市人口和規模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5%以上,城市人口達10億人左右。形成由城市帶、城市群及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屆時,中國將形成9大城市帶、33個大城市群、1000個左右城市。
二、集約式發展
中國未來不可能再進行粗放式的發展,必須靠集約式發展。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的人口翻了一番,城區面積增加了五倍。在未來的25年里,中國的人口還要將近翻一番,但是城區面積不可能再翻一番了。同時,在其他能源上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消耗了。
三、差異化發展
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從區域上來說將是空間差異上的發展。東部沿海以面為主,由群帶面,以群連帶。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以線為主,以群連帶,以帶帶面。西部地區是集中發展,或者是點狀發展,以點為主,以群連線。
四、梯度化發展
東部已經開始從制造業向服務化邁進了,但是中部地區城市正在經歷著巨大工業化的加速期,比如說安徽的安慶、蕪湖,湖南的長沙,河南的鄭州,山東的濟南等等。未來五年內,工業化進程將會逐步向北、向西、向西北、向西南推進。工業化的推進必將帶來城市的快速發展。
五、層級化發展
城市產業決定城市功能,城市產業的層級分化必將帶來城市功能的層級分化。東部沿海的一些中心城市將更多地發展服務業,放棄加工制造業,比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未來一二十年,一些區域性中心城市也將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層級化。
六、個性化發展
除了少數幾個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外,很多城市的產業和功能都將向專業化城市發展,尤其是中小城市。一個城市可能就是一個產業,或者幾個大的產業就是這個城市的基本功能。產業的專業化必將帶來城市建筑、文化、景觀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七、網絡化發展
就全國而言,由城市、城鎮、居民點,組成城市群,由城市群聯成帶,由帶聯成城市網絡的不平衡結構。就城市群而言,中國城市和區域的交通系統網絡化會迅速形成,這一點對于城市一體化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八、全球化發展
中國將形成與全球城市體系相融合的、開放的城市體系,世界頂級城市1個,世界城市3~5個,國際化城市15個左右,國家級城市30~50個,以及一大批區域和地區性城市。
九、非均衡發展
無論是城市內部還是區域之間都仍將非均衡發展。東部九大城市群將聯成一個世界級的沿海城市帶,使整個東部地區基本上完全城市化,并且再吸納中西部2億~4億人口。中部密集的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居民點聚集,形成20個左右城市群和若干小城市群,同時由群連成幾個重要的城市帶。西部地區收縮戰線,實行生態移民和貧困移民,將部分居民點和小城鎮撤并,集中發展一些重點城市和城市群,將部分人口向東部、中部轉移,重點城市和城市群通過交通線聯系起來發展。
十、跨越式發展
中國有一些城市在未來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像深圳、東莞,這些城市曾經出現過跨越式發展,將來還會出現,全球和中國的歷史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