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昌市委 宜昌市人民政府
今后五年是宜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更加注重搶抓機遇,更加注重科學發展,更加注重區域協調,更加注重民生問題,更加注重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后五年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走在中部地區同等城市發展前列。生產總值和一般預算收入在“十五”期末基礎上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等主要發展指標達到中部地區同等城市先進水平;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綜合實力明顯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力爭到2011年,生產總值達到1400億元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2萬元;同口徑財政總收入達到30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60億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2200億元;建成世界最大的水電基地,初步建成國際性旅游名城和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2020年,實現世界水電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
圍繞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我們將著力建設實力宜昌、活力宜昌、魅力宜昌。
提升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努力建設實力宜昌
第一,強力推進工業強市。一是著力打造沿江經濟走廊。以長江為軸線,以沿江10個開發區、園區為載體,推進“三個集中”,即產業布局向沿江地帶集中,工業項目向開發區、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力爭沿江經濟走廊工業增加值達到540億元,占全市的比重達到80%。二是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堅持做強做大現有骨干企業和招商引資兩手抓,每年新增規模內企業100家以上,力爭規模內企業總量達到100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10億的企業達到30家,其中過百億的企業5家,過200億元的企業2家,3至4家進入全國500強。三是加快發展產業集群。不斷壯大電力、化工、食品醫藥等支柱產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裝備制造、輕紡、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舉全市之力,支持投資60億元的南玻高純度多晶硅及太陽能電池和投資80億元的首鋼宜昌高磷鐵礦開發等項目建設。加快發展磷化工、多晶硅產業。力爭形成兩個年產值過500億元的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四個基地”,即全國最大的磷化工產業基地、多晶硅產業基地、化成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飲料生產基地。四是著力培育發展后勁。規劃建設重大工業項目200個,總投資775億元,力爭到2011年,規模內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660億元以上。
第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一是著力壯大水果、畜牧、水產、蔬菜、茶葉、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柑橘產量、生豬出欄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六大特色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5%。推進“一村一品”,力爭專業村比重達到90%。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加快培育采花毛尖、宜昌蜜桔、秭歸臍橙、清江魚、高山蔬菜等10大品牌。二是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力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30家,其中銷售收入過5億元的企業達到12家,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6家,過50億元的企業達到1家。三是大力實施“科技強農”工程,力爭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四是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新建和改造末級渠道3000公里、集雨抗旱水池5萬口,新建通村硬化道路9200公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13萬戶,基本解決農村居民的安全飲水問題。
第三,加快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依托新三峽核心品牌,整合資源,優化布局,把宜昌建成三峽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和中國最佳觀光旅游城市。力爭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1300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10億元。著力打造旅游精品集群,力爭3A級景區達到15個以上,4A級景區達到10個以上,三峽大壩、三峽人家進入5A級行列;星級飯店過100家,其中四星級達到10家,五星級4家以上;有2家旅行社進入全國雙百強旅行社行列。以旅游業為龍頭,大力推進三產興城,努力把宜昌建成鄂西渝東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和商務中心。
第四,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持走“一主三化”之路,提高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產業化水平。打破縣域行政區劃界限,統籌市域經濟發展,鼓勵、支持各縣市到沿江開發區、園區異地發展項目,推動縣市企業與市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合資合作、協作配套,夯實縣域經濟基礎。大力支持宜都、枝江、當陽、夷陵等縣市區優化結構,提升層次,進入中部地區縣市前列。大力支持三峽庫區、貧困山區和民族自治地區立足特色,發揮優勢,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力爭到2011年,9個縣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家,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超過80家;有4個縣市區生產總值達百億元,3個縣市區財政收入過10億元。
加快改革開放和創新步伐努力建設活力宜昌
第一,著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20億元,增加值達到120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力爭全市重點實驗室、企業工程中心、技術中心達到100家以上,安琪、多晶硅等10家技術中心進入國家級行列。加緊窯法磷酸等重大技術成果開發、轉化和應用。
第二,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大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力度,努力建設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法治型、服務型政府。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和創新力度,不斷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加大農村綜合改革和創新力度,著力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力度,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完成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任務。
第三,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推進園區招商、產業招商、以商招商,力爭在引進國際國內一流企業和重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在延伸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上取得新進展。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強化機電、磷化工、紡織、農產品和電子元器件五類出口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級精細化工出口創新基地。開放一類航空口岸和一類水運口岸,建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對外開放體系。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葛洲壩、宜化、安琪等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承包工程、投資辦廠,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力爭今后五年,外貿出口累計達到50億美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累計達到800億元,其中利用外資10億美元。
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努力建設魅力宜昌
第一,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間布局。加快9大城市組團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積極探索市場辦法,多渠道籌措資金800億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東拓、南展、北聯的思路,努力構筑“五縱十橫”城市主干道。加快建設滬蓉、滬渝、荊宜高速宜昌段和江南三峽翻壩高速公路,以及宜華、遠當、陸漁3條一級公路,形成市域1小時經濟圈。抓緊建設三峽物流中心等3大客貨站場。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抓緊建設云池、田家河兩大綜合港區,構建三峽航運中轉中心。全力支持宜萬鐵路、武宜客運鐵路建設,形成南北暢連、東西貫通的鐵路樞紐格局。
第二,精心打造城市品牌。繼續實施“五城”聯創,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成果,力爭在全省率先進入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行列。以提升宜昌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城市魅力和綜合競爭力為目標。統籌規劃、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專業策劃、市場運作,大力推進宜昌城市品牌建設,快速提升宜居宜旅宜業的城市形象。
第三,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五年內投入資金63億元,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突出濱江和山水特色,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青山、綠地”工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確保到2011年,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群眾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群眾生活更加寬裕。
我們要搶抓機遇,以趕超中部地區先進城市為目標,力爭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在改革創新上走在前列,在生態環境建設上走在前列,在和諧社會建設上走在前列,以一流的工作業績向省委省政府和宜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