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華
實施“沿江突破”戰略,著力打造沿江經濟走廊,是宜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作為宜昌市沿江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宜昌開發區未來幾年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力推進“一區多園”建設,努力打造沿江經濟走廊的重要戰略支點,為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走在全省發展和中西部同等城市發展前列積極貢獻力量。
深刻認識開發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開發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的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
產業轉移呈現新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際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國際產業轉移速度不斷加快,層次不斷提高。呈現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制造業向服務業、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不斷提升的新趨勢;在國內,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由于勞動力價格上漲以及地價和環境承受能力的限制;也開始大量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宜昌開發區位居湖北省省級開發區發展前列,在全省來說具有一定的承接產業轉移比較優勢,但和中部六省同等城市開發區相比,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并不明顯。
國家宏觀調整凸顯新特點。近年來,為抑制投資過快增長,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國家開始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對土地、金融、財稅和產業等的宏觀調控,特別是在土地管理上,國家開始實行最嚴格的土地制度。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給開發區帶來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制造業發展空間進一步縮小;以遏制工業用地低成本擴張為重點的土地調控使開發區工業用地更趨緊張;節能減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對化工等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環境容量成為開發區城市化、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最大的壓力;開發區原有政策優勢逐步被取消和淡化,優惠政策普惠化,使開發區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上不再具有明顯的政策優勢。
后開發區時代面臨新走向。全國開發區清理整頓后,為更好地發揮開發區的窗口示范輻射作用,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國家對開發區提出了“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的發展方針,表明進入后開發區時代,開發區的經濟結構將由單純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向發展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舉轉變,從注重規模效益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從偏重引進向注重消化吸收創新轉變,從依靠政策優勢向依靠體制優勢和綜合投資環境優勢轉變。但宜昌開發區目前的發展現狀與后開發區時代轉型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二、三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優化;產業層次相對偏低,缺乏對產業發展起支撐帶動作用的旗艦型龍頭企業;創新能力較弱,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少,高新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不夠明顯。
“一區多園”形成新格局。2004年7月,為加快宜昌開發區發展,市委、市政府對宜昌開發區進行了體制調整,將宜昌開發區和猇亭開發區合并,組建新的宜昌開發區,并且開拓創新、大膽實踐,對新的宜昌開發區探索實行“兩區合并,一區多園”的管理體制。三年來,“一區多園”運行平穩,發展成效明顯。此后,省政府正式批準設立宜昌開發區白洋園區,并指出,白洋園區作為宜昌開發區的區中園,實行由開發區“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的運行模式。白洋園區的設立,使宜昌開發區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發展潛力進一步增強。但與此同時,開發區自身素質問題逐步顯現,越來越不適應“一區多園”快速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體制“復歸”傾向明顯;動力機制相對不足,激勵約束機制不夠靈活,政策運用不足、不活。
找準定位,科學制定發展新目標
根據中共湖北省委和宜昌市委對開發區發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目標定位,賦予了開發區新的歷史使命。2008年8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到宜昌調研時,明確要求宜昌開發區要搶抓發展機遇,壯大經濟總量,夯實經濟基礎,成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示范區、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區,加快國家級高新區創建步伐,充分發揮開發區的窗口示范輻射作用,帶動沿江地區搶抓新一輪產業轉移機遇,“爭當‘沿江突破排頭兵,成為宜昌新的經濟增長極”。立足于這個目標定位,宜昌開發區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重點發揮好以下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是在科學發展上發揮示范作用。堅持在發展中調整、提升產業結構,在結構優化中發展經濟,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努力把宜昌開發區建成全市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示范區,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二是在產業發展上發揮支撐作用。發揮南玻、三新、宜化、興發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和精細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生物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努力把宜昌開發區建成全市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區,建成國家級高新區。
三是在開放創新上發揮帶動作用。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開放開發步伐;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最優平臺;以開發區的開放創新帶動全市的開放創新,努力把宜昌開發區建成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區,建成中部地區一流的投資“洼地”。
未來幾年,宜昌開發區將以爭創“兩區”,確保“兩位”,建立“兩個基地”,實現“兩個高于”為目標,努力在“沿江突破”戰略中優先發展、率先突破,打造沿江經濟走廊的重要戰略支點。爭創“兩區”,即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確保“兩位”,即確保在全省省級開發區中保持第一的地位,在全市“沿江突破”中處于“排頭兵”的地位;建立“兩個基地”,即建立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多晶硅及光伏產業基地;實現“兩個高于”,即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省省級開發區和全國、全省及全市的平均水平。力爭“十一五”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工業總產值5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39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全地域財政收入1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外貿出口5000萬美元,年均增長3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10000萬美元,年均增長50%以上。
創新思路,精心謀劃發展新舉措
打造沿江經濟走廊的重要戰略支點,必須要有新思路、硬舉措,必須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宜昌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增強宜昌開發區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一)創新招商,著力提高引資質量。
堅持招商引資工作重心,轉變招商引資觀念,調整招商引資思路,創新招商引資方法,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努力實現招商引資的新突破。一是推進“三個轉變”:即招商引資觀
念由主要依靠優惠政策招商向主要依靠提供優質服務、誠信合作吸引客商轉變,由注重招商引資數量向注重招商引資質量轉變,由項目招商向產業招商轉變,不斷提高引資水平。二是搞好“四個結合”:即引進外資和引進內資相結合,引進資金與引進技術、人才相結合,擴大引資規模與提高引資質量相結合,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與突出企業主體相結合。三是實現“五個對接”:①觀念對接,樹立新思想。善于學習先進的思想觀念,堅決革除一切羈絆手腳、阻礙發展的條條框框,牢固樹立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意識,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膽識開拓進取,用改革的精神和市場經濟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②優勢對接,打造產業群。宜昌開發區的優勢在于緊鄰三峽大壩,擁有豐富的電能;周邊磷礦資源富集,儲量居全國前列;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具備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較強的產業基礎。同時,隨著“一區三園”發展戰略實施,宜昌開發區的發展空間更廣、潛力更大。要依托這些優勢,加快引進一批關聯產業,延伸產業鏈,發展產業群,全力打造全國最大的磷化工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多晶硅及光伏產業基地。③企業對接,形成企業群。依托宜化、興發、南玻、三新磷化等優強企業和廣大中小科技型企業,對接引進一批經濟實力強、帶動能力好的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相關配套產業和企業集聚開發區;大力推介企業,對接引進戰略投資者,開發產權、股權轉讓項目,發展壯大優勢骨干企業,形成高規格高質量的企業群。④技術對接,提升競爭力。依托已有的科研機構、國家級創業中心,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和與之配套的零部件產業、物流業和研發中心,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利用先進生產技術改造落后生產技術,提升區內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充分發揮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中小科技企業優勢,引導企業自主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科技項目開發。⑤人才對接,壯大人才鏈。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引進一批開發區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作用,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
(二)做強項目,迅速壯大經濟規模。
繼續堅持大項目主導工業發展,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促進項目落地生根,發展壯大。一是著力培育優勢產業。按照“核心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制造業基地”的發展思路,立足精細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等產業,加大上、下游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帶動相關企業聚集和配套,實現上下游企業的聚集和產業鏈的延伸,做大做強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產業,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多晶硅及光伏產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產業基地,努力形成兩個或更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二是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加快多晶硅項目建設,力爭項目一期盡快建成投產,二期盡快開工建設;加快三新磷化年產40萬噸窯法磷酸項目建設,推進項目早日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加快宜化工業園、興發集團宜昌精細化工園、KAWAI鋼琴、三峽醫藥產業園、貝因美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努力推進重大項目落地生根,順利投產。努力打造4個產值過100億元的大企業,2個產值過500億元的大產業。三是盡力扶持優強企業。推動優強企業“倍增”工程,對優強企業投資的產業帶動型、經濟支撐型、高科技和財源性項目,在法律和財力許可范圍內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使企業做強做大;加大對中小科技企業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
(三)完善配套,提高項目承載能力。
一是優化園區功能布局。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對東山園區、猇亭園區和白洋園區進行產業布局調整和園區功能重組;以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的特色產業園區為主要形式。明確各園區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實現各園區的錯位分工、優勢互補、有機鏈接、協調發展。白洋園區要按照“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循環經濟發展理念,開發區的管理方法,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的原則,加快啟動和建設步伐;猇亭園區依托宜化、興發、南玻、三新磷化等企業,重點發展精細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產業;東山園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二是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按照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隨項目跟進的原則,堅持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猇亭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快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變電站等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建管并重,不斷完善東山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白洋園區啟動后,資金投入適度向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盡快提升園區配套能力,為項目入園提供初步的基礎設施條件。
(四)優化環境,營造和諧發展氛圍。
高度重視良好的投資環境在吸引產業轉移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營造具有開發區比較優勢的投資環境。一是營造規范有序的體制環境。不斷創新、完善“一區多園”管理體制。建立機構精干、辦事高效的管理機制和宏觀管住管好、微觀放開放活的減事放權機制,簡化工作程序,減少辦事環節,切實發揮開發區體制機制活力,促進行政提速、服務提質。二是營造寬松優惠的政策環境。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學懂弄通、用好用活用足法律和政策,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企業融資、科技改造等優惠政策上適度向高科技、高投入、高附加值項目傾斜。積極應對宏觀調控,努力克服政策調控帶來的困難。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用地難、融資難、招工難、辦事難等方面的問題。三是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加強監督,嚴格問責。對項目和客商的需求實行跟蹤服務、全過程服務、零障礙服務,對投資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做到有事必辦,難事幫辦,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切實為投資者提供便捷周到、優質高效的服務。四是營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堅持依法行政,促進司法公正。堅決制止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拉贊助和“吃、拿、卡、要、報”等損害投資者利益和損害投資環境的不良行為。五是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努力增加群眾收入,擴大失地農民就業,推動管理區轉型發展;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教衛等社會事業,努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安全生產,加大勞動監察力度,認真接待群眾來訪,切實完善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努力創造有利于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