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關系到很多人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但這么嚴肅的事情,竟然也有其幽默的一面。在我國古代,有很多戰爭中的故事現在看起來像笑話。不過,人家當年可都是很正經去做的。
戰國時期,秦國已成為“國際間”的超級大國,幾個相鄰的國家想盡各種辦法來對抗霸權主義的威脅,派遣特務就是其中之一。特務有很多種,像我們熟悉的如挖情報的、搞暗殺的、搞反間的……但韓國派的這種特務,卻是史上獨一無二的。
當時,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被韓國派到秦國,游說秦王在涇水和洛水間,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韓國派這個特務的目的,表面上可以說是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卻是要耗竭秦國實力。
原本就想發展水利的秦王,立刻采納了這一誘人的建議,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我當初的確是當間諜來的,但我干的這項事業對秦國也有好處啊。”秦王一想,鄭國說得也很有道理,故對其仍然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
這個鄭國渠建成后,經濟、政治效益顯著,史書記載:“渠就,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歷史證明,這個韓國,其實是秦國的好兄弟呢!
另外一個幽默的故事發生在蘇秦搞合縱失敗被殺之后。蘇秦雖然死了,但事實證明他的合縱政策確實是當時對付秦國唯一行之有效的戰略。于是,一群烏合之眾在楚國的號召下第二次成立了“多國部隊”,進攻秦國邊防重鎮函谷關。當時,“多國部隊”共有5個國家幾十萬軍隊,聲勢浩大,各國民眾也都滿懷期望地關注著這場大戰。到了函谷關,秦國守將樗里疾很輕蔑地打開關門,出兵迎戰。雙方擺開陣勢,等待對方出擊。此時,戰場上竟然一片靜寂?!岸鄧筷牎钡拿恳粐嫉却鴦e國打出“第一槍”,就這樣僵持了好幾天,誰都不肯先動手。幾天后,后方突然傳來消息說楚兵糧道被秦兵切斷,于是楚兵倉皇撤退。浩浩蕩蕩的“多國部隊”大軍一哄而散,一場期待中的反秦大戰無功而終。
翻看史書,這樣的事情好像也就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嚴肅地說,這與當時的生產力不高、人們的團隊意識不強有關;不嚴肅地說呢,可能是那時候的人更具有幽默精神吧!
無論是“特務”鄭國的“弄拙成巧”,還是“多國部隊”的不戰而退,這些伴隨戰爭而來的幽默,給人的感覺卻并不是那么輕松。也許是我們已經習慣性地認為:戰爭就意味著血腥、殺戮和暴力。
(成磊摘自《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