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花花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科學發展觀,四中全會提出了柯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至此,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生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顯生態價值,使生態道德意識、生態責任意識成為每個人必備的品質,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021-03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及其演變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效用和意義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到了經濟迅速發展的2l世紀,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理論也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問題由潛到顯,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環境教育,以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問題,目的在于使生態意識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對人們進行環境法規和生態倫理教育,使人們主動的樹立生態意識,調控生態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的何種價值受到重視,是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發展表現為:第一,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主要以政治運動為中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政治運動首當其沖的手段。但由于過分關注政治,不恰當地分析政治形勢,導致了“左”的思想,后又全面走向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第二,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逐漸體現出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經濟建設提供人才;同時為經濟發展營造積極的人文社會環境。鄧小平指出:“政治工作要落實到經濟上面,政治問題要從經濟角度來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經濟業務工作一道去做。由此,“兩個文明”建設被提上日程。第三,今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我國的社會發展表現出巨大潛能。但同時生態方面出現嚴重問題,如: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環境惡化,生態破壞的現象。這決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價值觀的問題。1999年3月19日,胡錦濤參加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時,第一次提出“科學的發展觀”概念。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十七大時寫入黨章。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中,可持續發展占有重要地位。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日趨受到重視,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顯生態價值的必要性
當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顯生態價值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彰顯生態價值的必要性凸顯在以下三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自其產生就有其獨特的目的性,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塑造人,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人,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礎。因此,在當前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污染嚴重,技術發展迅速但生態破壞嚴重,知識水平提高但生態意識薄弱的背景下,如何培養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具有生態環保意識的公民,使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列寧說過:“社會意識是一種從外面灌輸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去的東西”。可見灌輸對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都是必要的。因此,這些發展的理論中所包含的生態意義必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為國民所知曉、了解、接受。這是人們形成生態意識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也就無所謂將這些意識內化為人們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承擔著這樣一種“開啟性”的灌輸工作。
(二)時代的變化理論的發展
在當前生態危機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背景下,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帶來的人類生存的危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總結經驗,開拓創新,沖破原來的功能局限,拓展其功能領域,促進社會的生態和諧,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實現其價值,這是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任務。在當前這種背景下,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其中包含著很深刻的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這些新理論的正確與否必須要落實到實踐當中,用實踐來檢驗。因此,探索、挖掘、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課題和重要任務。
(三)公民生態意識薄弱和環境破壞嚴重
當前國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強,即使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卻沒有付諸行動。例如:亂扔垃圾現象依然嚴重;樹木花草依然莫名折腰;工廠依然冒著黑煙。生態問題同樣嚴重。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的面積逐年增加,耕地面積銳減,土地資源每天都在流失;西北、華北等地沙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貴州等地還出現石漠化現象;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這些都是公民生態環保意識薄弱的后果。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且很多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它們一旦枯竭將對我們后代的生存帶來嚴重危機。所有這些現象究其根源在于公民欠缺環保意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承擔其責任,從公民的道德入手,培養具有生態意識的公民。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顯生態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實現是人類認識和創造其價值的目的與最終歸宿。生態價值只有被教育對象所接受,內化為他們各自穩定的心理結構,外化為一種持之以恒的行為習慣,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價值。說到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什么方法才能真正使環境意識、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這個問題才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那么生態意識的增強也應該是全方位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可以從社會生活場所、學習生活場所、家庭生活場所全方位人手進行教育。
(一)從社會生活場所入手
從社會生活場所人手指的是,社會在公民的生態教育中占有指導、統領和控制的地位。黨的十七大報告專門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這是我們黨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促使“生態交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意味著既要大力推進政府主導型的生態文明建設,又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人們的生態責任意識,這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基礎工程。
首先,全國人大應該充分發揮立法功能,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制度后盾。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可見,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一個目標。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前提則是法制,必須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實現依
法治國。同樣,生態環境要想得到充分保護,完備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是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能夠使資源、環境、發展保持協調前進。我們應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建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群眾監督制度。
其次,各級人民政府應從三個方面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一,加大環保事業的資金投入。把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第£,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以保護環境為宗旨,實施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的政策。第三,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大力宣傳環保制度、政策、法律。充分尊重公民對環境問題的知悉權,公開現實存在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后果,喚醒人們的道德責任感,進而轉化為對生態環境的理性憂患意識。
最后,加大執法與監督力度。我國在資源環境方面存在嚴重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使得很多違法分子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司法部門應該充分發動群眾的積極性,逐步完善我國橫向、縱向監督機制,提高對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的檢測銘力與水平,加大處罰力度,嚴厲查處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個人和團體。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真正落到實處,法律真正實現其威懾、引導、懲戒作用。
(二)從學習生活場所入手
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彰顯生態價值中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學生是否具有生態意識,對其從學校邁向社會之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學生,在他們完成學業后大多數將走向領導崗位和教師崗位,這時他們是否具有生態意識就尤為重要了,因為他們影響的將是一個群體甚至是一代人而不只是一個個體。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
首先,制定環保規范,引導學生行為。各級教育機構應該根據學校的條件,制定符合本學校的環境保護條例,環境道德行為規范,明確禁止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行為·倡導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行為。通過學校的報紙、板報、班會等方式,對環保行為突出的個人、班集體進行宣傳表揚,號召其他同學學習;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個人、班級進行批評教育,形成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使道德自律和他律有機結合起來,規范、引導學生的行為。
其次,開設環保課程,開展環保活動。我國的教育系統應該開設符合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知識層次要求的環保課程,并結合環境問題的現狀,教授環境知識,告知環境問題,使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產生環境危機意識,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在課程教育之余,通過各種環保活動,加強環保意識。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荒山綠化,清理白色垃圾等活動,親自為環保事業做一份貢獻。組織參觀動物園、植物園,使同學們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愛上自然。學生可以自行組織環保協會,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環保征文比賽等活動。
(三)從家庭生活場所入手
筆者所提到的家庭生活場所主要是指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居民生活的街道、社區和家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我國目前的城市管理體制,按照“政府推動,街道支持,居委操作,各方參與”的工作模式來設置和調整社區的組織機構。。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再加上家庭的基礎作用,從街道、社區、家庭三方面人手對公民進行生態環保意識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街道辦事處加強生態教育宣傳。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是我國最小的行政級別,對上反映居民生活,對下宣傳國家政策,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街道辦事處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必須從本職工作人手加強生態教育。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屬性,使得它對國家的動態、政策、法規有很高的知悉度。它首先應該感知國家的動態,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當今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應成為其宣傳的重點。為了做到加強生態教育,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必須成為重中之重;其次,樹立一個正面榜樣,以國內環保生態突出的單位為典型,大力宣傳該地區的典型實例,引導居民學習;再次,對于我國生態遭受巨大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的實例進行大力宣傳,樹立起反面形象,使公民深刻體會其嚴重性。
第二,社區居委會落實生態教育措施。社區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一切圍繞人的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因此,社區居委會應根據街道辦事處的指導,采取各種措施,落實生態教育。相對于街道辦事處來說,社區居委會是最直接面向居民日常生活的組織,它對居民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最深刻的影響。社區居委會可以組織居民學習有關生態環境的政策法規,并組織知識競賽活動;可以向居民發放環保宣傳手冊,普及環保知識;通過評選“環保之家”活動,鼓勵居民投身到環保工作中,利用“植樹節”、“世界水日”等節日,組織居民參加植樹活動、觀看環保紀錄片等。
第三,家庭將生態教育做到細小之處。家庭是對一個人最具影響的場所,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價值觀念的形成、人格的培養至關重要。由于家庭的特殊地位。父母應該注意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并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帶領孩子參加環保活動,讓孩子在耳濡且染中,將環保觀念內化,并最終外化為行動。孩子的環保意識,一旦形成,將會對他的一生都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影響他周圍的人,影響下一代。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急于一時,也不可半途而廢。父母要想在環保方面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自身必須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感,才能做到持之以恒。
[責任編輯:王興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