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鶴
[摘要]長期以來,對待利益問題的探討之所以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主要原目在于缺失了哲學話語。利益范疇的邏輯演運與人類歷史發展的“大寫邏輯”基本同步。近代西方思想家們對利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都深陷個人私利與公益的邏輯悖論而不能自拔。馬克思利益理論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立論基礎進而消解了這一悖論。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復雜利益矛盾必須堅守歷史唯物主義利益理論的正確性與適用性。
[關鍵詞]利益;悖論;哲學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051-02
熟知并非真知。在現實生活和思想活動中,人們一般僅就經濟、倫理或社會層面探討利益問題,利益的哲學話語顯得十分有限。因此,當我們不暇思索甚至漫不經心地運用利益范疇時,往往缺乏深刻的理論依據。如果對利益這一基礎性范疇僅僅停留在經濟學、倫理學或社會學而缺乏哲學層面的嚴肅探究,就很難把握它的真正內涵與本質,更遁論對新形勢下人民利益關系的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事實上,正是因為利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才成為人類繁衍和發展的前提,使人類第一次脫離動物界而揚起高昂的頭顱;也只有從利益的哲學視角才能把握“應有”與“現有”的共生關系,才能從根本上闡明人們生存與行為的真實動機。
一、利益成為哲學話語及其歷史演變
人要生活就離不開吃、穿和住,這是一個最簡單不過的基本事實。在古代,利益在東、西方基本上都側重強調倫理意義,“物質利益”則退居其次,甚而否定之,因此,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利益范疇很難對人類的歷史發展產生持久與實質性的影響。在中國,《周易》始出現“利”的表述,《論語》、《孟子》則把中國古代的“義利之辯”推向極致;“利益”作為一個詞出現,最早是《后漢書·循吏列傳》:“勤令養蠶織履,民得利益焉”,這里的利益,無疑是實惠的意思。綜觀這些論述,盡管我國古代的利益概念包含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因子,但是義始終是高懸于利之天空的一把寶劍,利的倫理色彩幾乎涵蓋一切。到了近代,先秦的利益理論研究的傳統并沒有得到發揚,宋代理學上升為占主導地位的學術流派,特別是朱熹力倡“存天理,滅人欲”,因而,利益理論的研究難以持續和深化。
在西方,古希臘時期利益已經具有了一定意義的政治哲學意蘊。德謨克利特把人的需要、利益和情欲要求放到歷史動力的位置,這是人類認識自己歷史的開端。柏拉圖的“利益”大多包含倫理意蘊,他認為只有愛智者才能享受最大的快樂。柏拉圖雖然把財富、金錢看作利益,然而他認為愛利、愛錢都是從心靈中產生的理念,利益只有在理念中才是真實的。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利益事實上已同財產所有制和交換相聯系,首先是利益與財產所有制相聯系。他認為,人是政治動物,要過城邦生活,城邦的利益高于個體的利益。亞里士多德對市場交換中利益的研究,是以城邦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為基礎的,因而亞里士多德才真正開啟了市民社會利益研究的先河。
歐洲的中世紀是基督教統治的年代,人性泯滅,禁欲主義盛行,世俗的利益受到鄙視。文藝復興時期的利益啟蒙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近代以前的利益概念既包含哲學倫理學含義,又包含經濟的含義,但基本是在經濟含義。利益“這個十分簡單的范疇,在歷史上只有在最發達的社會狀態下才表現出它的充分的力量”。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萌芽與市場經濟的興起,利益也逐漸成為學術著述的基本概念,其發展大致與社會的轉型同步。
近代歷史上,斯賓諾沙、霍布斯與洛克等都把人的一己私利看作歷史動亂變遷的杠桿,用人的生理需要來解釋人間動亂的根源。他們認為,在受自然法統治的自然狀態下,自由平等和財產所有都是人們的自然權利,利益就是人們通過勞動從自然取出來把它撥歸私有并在政府保護下的財產。維柯認識到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階級斗爭之所以是歷史的必然,在于這種斗爭是以利益上的矛盾作為現實基礎的。真正把利益問題提到社會首要位置的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他認為利益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是社會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社會發展動力和社會矛盾根源;一切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都可從利益得到解釋,不同集團、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矛盾和沖突說穿了就是一個利益沖突。亞當·斯密認為,人是自私的,在分工和交換等生產活動中,人們都是從自身的利益特別是從經濟利益出發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既相矛盾又具有一致性的,但是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一致的基礎是什么這一關鍵性問題上,斯密只能回到人性論的老路上來回答。黑格爾認為利己主義和沖動是一種惡的表現,但是惡卻是歷史發展的杠桿;自由的精神是歷史的實體性動力,需要、熱情和興趣構成了人們的利益的主要內容,也正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才使人們去盡力做任何事的。
二、利益遭際悖論與馬克思利益理論的歷史超越
如上所述,西方思想家們大都從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發展與拯救的視域中立論,因而始終找不劉利益的真正發源地,他們在主體利益與客體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歷史悖淪中左右突圍而找不到出路。馬克思與恩格斯肯定了資產階級關于物質利益歷史功用的觀點,認為情欲、激情、目的是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在黑格爾哪里,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自從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杠桿。”但是我們必須追問:利益的基礎到底是什么?問題的關鍵不在是否承認利益的歷史作用。而在于在什么前提下承認。人類活動的物質利益動機,不能僅僅停留在心理學與生物學層面去言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出發,具體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利益問題,認為私人利益就是私有制社會關系的表現,從而抽象出對一般利益范疇的認識。是分工造成了利益的分化,造成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人類歷史的發展最初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分工以后,由分工而造成了私有制,從而引起利益的分離和對立,形成國家,利益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現實關系,這就說明了利益的本質和利益矛盾產生的原因。“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他們認為國家不過是虛幻的共同體,實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那么,馬克思是如何消解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進而解決這一悖論的呢?他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過程中,在工人與工人之間、資本家之間、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利益矛盾,這些利益矛盾構成了十分復雜的利益結構。工人階級沒有本階級的私利,工人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是整個人類共同利益,它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在于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而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消滅商品交換帶來的利益矛盾,最終解放全人
類。同時他們還強調共產黨既要反對只追求工人階級的目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的傾向,又要反對空談共產主義的美好理想而忽視爭取工人階級目前利益的傾向。
馬克思的利益觀的基本觀點為:追求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利益推動生產和生活:利益是思想的基礎,利益決定思想。利益決定和支配政治權力和政治活動,利益糾紛是階級斗爭的物質根源,利益沖突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生產關系的實質是利益關系,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經濟利益是生產關系的實質和具體表現。分工是引起人們之間產生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的根本原因,只要人們還處在自然形成的社會中,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就會產生人們之間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在階級社會中,共同利益實際上是特殊的階級利益。任何一個社會首先必須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的需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即滿足人們的物質利益要求。任何社會變革歸根到底都必須重新調整人們的利益關系,以促進和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以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的利益需要。
三、馬克思利益理論對中國社會的適用性分析
以唯物史觀作為立論基礎的馬克思利益理論,主要是針對近代歐洲工業發展狀況提出來的,它是否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完全的不容置疑的解釋力?這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既棘手又復雜。應該說,關于這個問題。哲學界進行過不少有深度、有啟發的探討,但也不難發現,哲學界對利益理論的重視程度與研究深度尚嫌不足。
西方社會形態演進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近代西歐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是政治經濟關系很清晰,是經濟性歧治,經濟因素的解釋十分有效。唯物史觀作為以西方政治一經濟關系十分清晰的社會結構為基礎的社會發展理論,由于是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關系中把握社會的歷史與歷史的社會,所以對西方社會結構的分析和研究是科學的、進步的。但中國不同,中國是政治至上,政治滲透和宰制一切領域,政治性經濟、政治性文化、政治性社會等十分明顯,政治之外無社會、社會之外無個人,對于東方特別是中國獨特政治——經濟關系的社會結構而言,當我們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中國社會時,就需要面對新時期凸現的各種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深入挖掘馬克思關于利益的有關論述,同時根據中國實際進行分析,進行發展。
隨著社會演進到當代,人類實踐無論是方式還是深度、廣度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結構與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和豐富。比如,現階段我們是需要繼續充分發揮資本邏輯下的利益推動作用還是需要清醒反思和限制這一霸權邏輯下的“惡的無限”?如果是選擇二者兼具,那么,這一選擇的理淪依據與現實依據何在?作為“虛幻共同體”的國家與政府應該扮演什么角色?一種合理有效的利益制度與利益機制的建立何以可能?等等。既然歷史規律就生成并作用于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之中,在物質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及其在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本質、必然、穩定的聯系構成了歷史發展的規律,那么,作為歷史的物質載體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變化,必然使得歷史規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規律的獨特性質。因此,唯有以個人與社會利益的實踐為基點,才能正確理解歷史規律的抽象性與實現方式的具體性,也才能把歷史過程既看作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又看作歷史主體的能動過程。既然人類的利益實踐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以實踐為生命土壤的唯物史觀理應隨之發展。
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是明確反對把唯物史觀當作普遍公式盲目套用的。對待人類社會的利益問題就需要發揚唯物史觀的本真精神——堅持一般與特殊、歷史與價值的辯證統一。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是我們必須遵循的,特別是唯物史觀關于不同國家社會發展可以采取不同形式、走不同道路的觀點對于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正如梅林所言;“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一個排他的、達成最后真理的體系,它只是一個探究人類發展過程的發展性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自然也是理論(當然包括唯物史觀)的生命力所在。”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堅持唯物史觀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基礎上,我們嘗試性地提出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需要重新審視和發展馬克思利益理論的當代意義和價值,而不是凡事冠以“中國特色”就可以說明。尤其是在現階段,消解利益的工具理性和凸現利益的價值理性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