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雪
[摘要]網絡問責風暴一波又一波涌起,一個又一個問題官員朝夕之間落馬,網絡問責震動官場。很多政府官員因此而產生網絡恐懼癥。起到了官員的網絡恐懼癥是網絡問責風暴的一個直接后果,網絡恐懼癥又折射出網絡問責對官員強大的威懾作用。因此,網絡問責對于反腐的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網絡恐懼癥;網絡問責;問題官員;隱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061-02
一、網絡恐懼癥的涵義和表現
網絡恐懼癥是伴隨網絡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興詞匯。從一般意義上說,網絡恐懼癥是指人們面對網絡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爆炸所產生的一種不適從感,是網絡對傳統生活的一種沖擊。具體來說,我認為網絡恐懼癥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普通民眾的網絡恐懼癥。這種網絡恐懼癥更多的表現為信息恐懼癥。有面對網絡過剩信息的茫然感,離開網絡的不安全感等。在這里暫不討論。我想探討的是第二個層面的官員的網絡恐懼癥。
有學者把官員的網絡恐懼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邊緣感恐懼。即一些政府官員沒有接觸網絡,游離在網絡邊緣的失落感和疏離感;二是委屈感恐懼。即政府官員面對網民尖酸、偏激的語言和抨擊所產生的“出力不討好的委屈感;三是危機感恐懼。即政府官員面對網絡突發事件的無所是從感和網民質疑和問責的恐懼感。由網絡問責引發的官員網絡恐懼癥類似于第三種危機恐懼癥,我也正是截取的這個角度和概念對官員網絡恐懼癥進行分析。本文所說的網絡恐懼癥只是狹義的僅僅由網絡問責風暴引起的網絡恐懼癥。
“躲貓貓”一詞正是對官員網絡恐懼癥表現的形象比喻。一些官員對網民所揭發的事實遮掩、躲避,還有的封貼封ID,試圖將真相掩蓋,將單個網民的聲音在未引起廣大網民的注意和響應之前淹沒。這樣的做法只能是徒勞。網絡的匿名性、充分自由性、傳播的迅速性、方式的多樣性等特點決定了一些問題官員掩蓋真相的做法只能是徒勞。
二、官員的網絡恐懼癥緣何而起
網絡的發展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政府的網絡建設、信息公開也并非現在才開始,政府的官員對網絡并不陌生,可以說是早已熟悉。為何到今天政府官員才開始恐懼網絡?這與來勢兇猛的網絡問責風暴是密切相關的。
從因為網上舉報而被罷官處罰的荒淫無恥、一夫二妻的徐州市泉山區區委書記董鋒到因為在酒店借酒撒潑而被網友曝光進而被搜出身份因此而被撤職的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林嘉祥;從遼寧省本溪市“雙推雙考”選拔4名團干部,因有3名為市領導子女,立即掀起了網民、媒體的聲討、責問,本溪市委最終以個別人不具備規定的任職資格,討論決定環節存在違反干部選拔任用回避制度的問題,宣布此次選拔結果無效事件,到因在網友揭發的“華南虎照片事件”中違反有關規定和紀律、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等受到嚴肅處理的陜西省林業廳和鎮坪縣13名相關公務人員;從因為開會打瞌睡而被網友曝光因此被免去行政職務和黨內職務的六名湖南省衡陽市的干部,到因為未經學生同意私自給學生辦銀行卡而被網上舉報的大學校長強建周;從一疊丟在地鐵上的國外旅游賬單被網友曝光,致使江西和浙江多名官員受處罰,到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長周久耕因不當言論被網友“人肉搜索”,進而“搜”出他抽“天價煙“、開豪華車等生活腐化行為,進而被處罰……
網絡問責風暴一波又一波的涌起,許多問題官員被揭發、被曝光,朝夕之間聲名狼藉、罷官免職。網絡問責猶如一股兇猛之風刮進官場,一個又一個問題官員紛紛落馬。一時之間,那些平時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員突然開始意識到網絡的力量、網民的力量。不管是集體還是個人,不管是工作行為還是生活作風,政府和官員都在網絡無處不在的監督之下。政府和官員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在網上曝光。網民通過強大有效的工具“人肉搜素”可以把有不適言行的官員的身份和歷史,以及一些見不得光的東西都曝光在網絡上。因此,“一時間,許多官員不敢戴名表、不敢抽好煙,不敢到豪華飯店公吃公喝,不敢去娛樂場所公款消費;更有”問題官員“淡網色變,生怕某一天,自己的丑行也會被網民曬”到網上……”
網絡問責立竿見影的效果是很多官員網絡恐懼癥的直接原因。因為每個政府官員都不想自己的烏紗帽不保。特別是那些本身就有問題的官員,更是謹言慎行,害怕有一天會像周久耕那樣因為自己不當的言行而被挖掘出那些不光彩的事情。與其說官員是對網絡問責的懼怕,不如說他們是對已有權力和地位喪失的懼怕。
三、網絡問責興起的背景和條件
任何一種現象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網絡問責的興起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條件。網絡問責不僅需要充分發展的網絡技術的支持,更需要網民良好的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政府的充分重視等軟性環境的保障。
1官員保護帶的消失。
政府官員活動的不公開性是中國政治的一個常態特征。即使是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實行以后,政府各網站上公開的信息也只是那些經過慎重選擇、重重過濾、精心包裝和加工的公共信息,政府掌握著信息的絕對控制權,民眾要么信息匱乏,要么被虛假信息蒙蔽,很難對政府和官員進行直接問責。政府官員的言行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一直是一個不可知的真空地帶。政府官員生活在一個普通民眾無法進入的保護帶中。沒有知情權,民眾對官員的監督就無從談起。官員可以在保護帶中隨意而為,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貪污腐敗、濫用職權等問題司空見慣。
現在,網絡的迅猛發展已經慢慢摧毀了這個保護帶。網絡信息傳播的快速性、直接性和普遍性打破了信息的官方壟斷與控制,“社會的信息流動從金字塔結構向網絡結構轉化,信息平等的力量開始沖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特別是現在“人肉搜索”工具的出現,讓那些問題官員無所遁形。
2網民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的提高
“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2.53億,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幾乎每5個人中就有1位網民。目前中國境內的網站總數已經達到了192萬,中文網頁已經達到了844億頁。”中國龐大的網民數量是網絡問責的基本條件,而網民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的提高是網絡問責的關鍵條件。公民意識體現在諸多方面,對公共事務和社會事件的熱情關注是公民意識的一個顯著特征。羅特·D·帕特南認為:“公共精神是一種關心公共事務,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設,以營造適宜人生存與發展條件的政治理念、倫理追求和人生哲學”。民眾以前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已經轉變,參與政治的熱情逐步提高。現在,上網瀏覽網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已經是我國大多數網民必做的一件事情。更可貴的是,隨著網絡論壇、網絡博客、網絡跟帖的迅速發展,一大批關心社會、關心政事的網民出現,他們在論壇、博客和跟帖中針砭時弊,曝光揭露一些問題官員的丑行,把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呈現在廣大民眾面前。廣大網民們迅速跟帖咱應并進一步充分挖掘信息和真相,讓那些問題官員無所
遁形,最終接受法律的制裁和懲罰。
3政府剮網絡輿情的充分重視和積極回應
網絡問責有兩個層面,一是問,即民眾對行為、事件和官員個人的質疑,二是責。即政府和司法部門對問題官員的調查和處理。網民通過網絡把一些不光彩事件和問題官員揭露出來,將不滿、質疑等情緒表達出來,但并不能調查和處理問題官員。如果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面,而政府當局并不重視和涉入的話,網絡監督的威力還不足以讓那些問題官員們恐懼。正是政府當局對網絡輿情的高度重視,網上舉報一個,調查一個,懲處一個,對那些問題官員產生了很大的威懾力。
四、網絡問責對官員的隱性影響
官員的網絡恐懼癥是網絡問責風暴的一個直接后果,網絡恐懼癥又折射出網絡問責對官員強大的威懾作用。官員對網絡問責的恐懼又使他們謹言慎行并密切關注網絡輿情,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嘗試建立網絡問責機制,這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網絡問責的發展,而且對反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網絡問責成為反腐的急先鋒。
1政府官員謹言慎行
網絡問責風暴震動了官場,一些問題官員朝夕間落馬,這對官員來說不僅是威懾,更是一種警告。過去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官員們也開始懼怕民眾,他們謹言慎行,不敢公款吃喝,不敢公款旅游,不敢權錢交易,不敢抽名煙、戴名表……唯恐有一天被網絡曝光而名位盡失。正是這種對網絡的恐懼,政府官員的行為受到了很大的約束和規范。中國有近3億網民,他們所提供的大數量、不確定、全方位監督,讓“問題官員”們“嚇破了膽”,從而不得不謹慎規范自身行為,這自然壓縮了其貪腐、失職、瀆職的空間。
2政府官員更加關注網絡輿情
很多人認為政府官員對網絡的恐懼癥會導致他們對網絡的逃避,我認為恰恰相反。網絡是無法逃避的,網絡問責也是無法阻止的,即使害怕也要直面網絡,直面民意。網絡問責風暴是政府官員充分認識到網絡輿情的威力,因此更加密切關注網絡輿情。“網絡時代的為官者必須消除“網絡恐懼癥”,以更積極、務實的態度與網民溝通,接受監督。”
3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建立網絡問責機制
“互聯網一小步,政府改革一大步”一一在中國政府網開通時,中國政府網負責人周錫生如是總結。網絡問責風暴不僅揭露出一批問題官員,而且推動了政府行政監督體制的完善。網絡問責是一種新興的監督形式,網絡問責機制是行政監督體制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我國的網絡問責機制是個空白地帶。現在,隨著網絡問責風暴的涌起,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嘗試建立網絡問責機制,這對于我國行政體制的完善是個很大的進步。
據報道,廣東省惠州市政府探索網絡問政問責機制,請網友在政府門戶網站網絡問政平臺上對部門回復進行評分,評分結果直接在平臺公布。同時建立網絡問政“紅黃綠”燈警告制度,對網友提出的一般問題,各有關部門必須做到5個工作日內回復。
要避免網絡問責風暴像曇花一現,建立長期有效的網絡問責機制是必然趨勢。當然,網絡問責機制對于我國來說還是一個新事物,如何建立和完善還需要一個探索過程。
[責任編輯:李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