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鴿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日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保持本民族的特性及如何保護本國的民族文化成為各國政府一項議程。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近些年來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處境變得越來越尷尬,為了保護這類能代表我們民族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政府于2008年1月1日起實行新的節假日放假辦法的規定,增加清明、端午和中秋為法定假日。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傳統節日法定化這一行為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法定化的社會學反思;二是法定化之后,傳統節日作為一種文化其功能恢復方面的意義;三是傳統節日法定化在社會化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學視角}傳統節日;文化;社會整合;法定化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068-02
當前,由經濟全球化所引起的連鎖反應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華夏大地上傳遞了數千年的傳統節日也在所難免,出現了傳統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西方“洋節”卻越來越紅火的尷尬。這種尷尬說到底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產生沖突的結果。它不僅是這些節日的尷尬,更是一個民族國家的難堪。因為在我們國家,傳統節日歷來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而存在的,它們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是展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表達人們的美好理想和倫理道德的一種形式,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其獨特的民族特征,成為民族凝聚力永恒的凝聚點。面對這樣一個局面,為保護傳統文化和節日,保護我們的民族特質,政府出臺了修改后的新的節假日規定,增加了傳統節日中的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作為法定節假日,賦予它們在公共空間中的法定身份。這一舉措不僅順應民心,而且也為消除傳統節日的尷尬和保護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一、對法定化的社會學反思
說到“法定”,不由得就與社會控制聯系起來。根據社會控制的概念“廣義的社會控制是指社會組織體系運用社會規范以及與之相應的手段和方式,對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的社會行為及價值觀念進行指導和約束,對各類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制約的過程。”“傳統節日的法定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社會控制。一般來說,傳統節日作為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控制或者軟控制,現在,卻要政府以法定形式加以強化和引導,其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這是與我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分不開的。
社會轉型是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的過程,是社會的結構性變革和整體性發展。社會轉型一般表現為從傳統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社會、農業社會、鄉村社會、封閉半封閉社會向現代的市場經濟社會、工業社會、城市化社會、開放型社會轉化。伴隨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已逐步步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快速發展時期。塞謬爾·P·亨廷頓說;“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則滋生著動亂。”在此過程中,社會極易產生失范現象。社會失范現象主要表現社會既有的行為模式、制度規范與價值觀念被普遍懷疑、否定或嚴重破壞,逐漸失卻對禮會成員的約束和引導的力量,而新的行為模式、制度規范和價值觀念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們接受,對社會成員不具有引導、調節和約束的力量。從而使社會成員的行為缺乏明確的目標、方向和社會規范約束而表現出一種相互沖突、無所適從的混亂狀態。結合本文話題,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法定化,是因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軟控制,其控制能力的在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被削弱而導致了人們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一種失范狀態,國家在社會控制的方式上也相應做了轉型,以法定形式介入。
二、傳統節日的文化恢復功能
文化在社會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首先·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在不同的國家、民族或者群體之間,文化所表現的區別要比人類的皮膚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象所表現的區別深刻的多。地域、疆界只能劃出兩個國家、民族形式上的區別,只有文化才能表現出其內在本質上的區別。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標志,通過它們,我們了解到的不僅是各種各樣的美味食品、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還有這些美食及活動所蘊涵的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理想追求等精神層面的內容。而精神層面的東西對一個民族來說才是最根本、最實質的東西。但現實的情況是令人擔憂的。無論是從各種媒體報道還是我們自己的年復一年的生活體驗,我們都知道。現在一些“洋節”成為人們的新寵,而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卻漸漸被人遺忘。過“洋節”無可厚非,但根據文化作為民族分野的重要標志這一功能來講。照這樣下去,我們還可以拿什么作為我們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資本?喪失了個性就預示著滅亡的危險。
回到我們現在的新法規上來,傳統節日的法定化,無疑為消除這種危險提供了時間保障,在公共空間中取得的法定身份也為其作為一個民族分野的標志功能的恢復提供了身份保障。
其次,傳統節日法定化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有利于社會的整合。文化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從人類誕生至今,各個民族的文化都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依存,都從不同側面維持著社會的團結,維護著社會運行的良好秩序。一個民族的共同體,正是通過傳承共同的民族文化,才完成和實現了民族特質的積累和社會的整合。而文化,一方面是由無數個體的人創造的,另一方面個體又要受文化的支配,這種支配只有在文化與個體有機結合的狀態下才能發揮最優的功能。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樣具有這樣的功能,因為節日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給文化與個體的有機結合提供了時間和各種道具(如除夕夜的餃子,中秋節的月餅)。只有民族文化與個人之間的有機的結合,才有民族認同感和社會整合的實現。
追溯傳統節日的起源也可以看出,遠古時代的人們正是通過節日,如各種祭祀活動、各種儀式等把氏族、部落整合起來的。近代以來,傳統節日更是體現一種民族情感。所謂民族情感是指個體成員對自己民族的深切熱愛之情。它具體表現為對祖國、對家鄉、對故土的熱愛和依戀。這種熱愛和依戀反映在中華民族成員的情感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期盼團圓。團圓,可以說是中國人千古不變的生活理想,而最能表現團圓心結的莫過于傳統節日,為團圓往往從“一年明月打頭圓”的元宵節,歷經中秋節、重陽節,期盼到“下著頻頻聽讖語,家家家里合家歡”的除夕夜,都體現了中國人團圓的心結。人們過著同樣的節日,體驗著同樣的價值內涵,感情趨向和審美情趣等,同樣的體驗,就單個社會群體的成員來說,相似會產生喜歡,必定會增強彼此間的感情,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就整個民族來說,同樣的體驗不僅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的體現,更是一種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的方式,而認同感的確立是社會整合的
基礎。
傳統節日法定化,對恢復其民族凝聚力及社會整合的功能提供了時間保障。在當前全球化的進程中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為我們保護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認同感及社會整合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三、傳統節日法定化在社會化方面的意義
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社會化對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的一致性和延續性是通過社會化實現的。
中國傳統節日的確立與普及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它們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禮儀形式。這些傳統節日在主流方面,體現了以自然為取向,萬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體現了和諧為美的思想,即不僅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包含了家庭和諧與鄰里和睦的思想;體現了崇尚勞動、敬老敬賢、追紀先人等社會倫理思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核心價值觀都充分體現在傳統節日的諸種表現形態之中。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節日為載體,一代代的傳承下去,這個傳承的過程即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既然傳統節日是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的。文化的形成過程也是人們對價值的選擇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節日的衰落則意味著對我們傳統節日中所包含的優秀的價值理念等精神層面的東西的放棄,那么傳統節日來承載的社會倫理思想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就有斷裂或將要斷裂的可能,傳統節日的社會化的功能也就有消失的可能。
傳統節日法定化,不僅是對一種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對社會化乃至整個社會運行的有益的決策,尤其是在現在多元、異質的社會里,法定化給人們與這些的傳統節日互動以及在節日里人與人之間產生互動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在互動過程中,傳統節日的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的精華逐漸被人們內化,而內化的過程一方面是個人社會角色知識學習的過程,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與內化學習的質量即社會化的質量密切相關。傳統節日里許多優秀的內容如團圓和諧的思想,崇尚勞動、敬老敬賢、追紀先人等社會倫理,及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核心價值觀的習得,可以說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決定著個人人生的發展方向。而這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由承載社會化功能的其他機構來傳授之外,過傳統節日作為社會化的一種形式,更有其獨特的優勢:它不是用說教的方式,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熏陶,效果更好;它的表現形式多樣,有美味的食品,偉大的人物故事,豐富的娛樂活動等,更易于人們接受。在多元異質的社會里,社會化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化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還有后代人;影響的不僅只是個人,還有整個社會。所以,面對傳統節日的尷尬,國家出面對傳統節日法定化就勢在必行。
[責任鳊輯:李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