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云 王 毅
[摘要]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具有特殊的歷史原因,是新中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策略之舉。承認雙重國籍,是符合僑胞主觀意愿,維護其利益的必由之路;是利用僑務資源、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海外華人;雙重國籍;以僑為本
[中圖分類號]D9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086-02
基于諸多歷史原因,中國率先在和東南亞國家交往中改變在國籍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即在海外華人加入住在國國籍后將自動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這更多地帶有策略性意味,符合建國初期的國家利益。時至今日,中國和東南亞各國早已建立邦交,且已步入正常的發(fā)展軌道,如果中國策略性地改變落后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行《國籍法》,既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又有利于更大規(guī)模地引進僑資、僑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同時也符合海外僑胞的主觀愿望,做到“以僑為本”。總之,中國有選擇、有條件地承認海外華人雙重國籍利大于弊。
一、歷史視角:不承認雙重國籍是新中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策略之舉
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復雜而又嚴峻的外交形勢,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政府報告中做出明確的政策宣示:“華僑的國籍問題是中國過去反動政府始終不加解決的問題,這就使華僑處于困難的境地,并且常常引起中國同有關國家之間的不和,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們準備解決這個問題。”雙重國籍問題的解決是歷史的選擇,既有必要性,又具策略性。
(一)解決華僑雙重國籍,符合住在國利益
據統(tǒng)計,50年代初,中國在海外約有1200萬華僑,其中90%以上集聚在東南亞各國,在這個時期,海外華僑中具有“雙重國籍”者,占華僑華人中的半數以上。華僑雙重國籍的存在給東南亞各國帶來諸多憂慮:政治上,擔心華僑效忠社會主義陣營之中的中國,成為中國向他們輸出革命的橋梁和載體,致使共產主義在本國蔓延;經濟上,擔心華僑資本發(fā)展壯大,以至控制國家經濟命脈(誠然,一些善于經營的華僑迅速填補了殖民主義者留下的真空,在諸多行業(yè)中已先于土著民族獲得利益);外交上,擔心與“紅色中國”因護僑而引發(fā)沖突。于是導致華僑在諸多東南亞國家沒有享有與土著民族平等的待遇和權科。這更加激化了本來就有的民族矛盾。所以,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成為東南亞諸國發(fā)展與新中國正常外交關系的首要前提。
(二)將華僑“推出”,具有特殊的歷史前提
中國對雙重國籍做出如此嚴格的規(guī)定有其形成的歷史原因和背景。中國在與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后,試圖和周邊鄰國及東南亞諸國建立外交關系,以打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因為冷戰(zhàn)使得中國周邊安全環(huán)境惡化,美國通過一系列雙邊、多邊條約在中國東面和東南方向形成一個從韓國開始,中接日本列島、菲律賓群島、馬六甲海峽,西聯(lián)南亞次大陸的“月牙形”戰(zhàn)略包圍圈。為了穩(wěn)定周邊,打破美國的孤立和遏制,發(fā)展與東南亞國家的睦鄰外交成為建國初期中國外交戰(zhàn)略調整的重要一環(huán)。但是,在與東南亞諸國開展外交關系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華僑和華族問題,而核心則是華僑國籍。
當時具體負責處理新中國外交事務的周恩來認為:“凡已經或自愿取得當地國籍的華僑,就當然喪失中國國籍,他們和中國的關系是親戚關系。華人成為所在國公民以后,應當效忠入籍的國家。應當同當地人民一道為所在國政治、經濟獨立和文化繁榮做出貢獻。同時也希望海外華人為促進所在國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為兩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起積極作用,以利于促進我國同華人眾多的國家的友好關系。”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1955年中國率先與印尼簽訂《關于雙重國籍問題公約》,明確表示不承認華僑的雙重國籍。
(三)不承認雙重國籍于僑胞利益之輕重
誠然,不承認雙重國籍確實對新中國初期外交起到積極作用,但實踐昭示:中國所作的種種努力并未起到保護華僑利益的預期目的。有學者指出:“當時的海外華僑(入籍后的海外華人)所以做出歸化居住國的選擇(仍保留中國國籍者除外),主要是由于國家政治行為等外部作用,而非本人在自然的情況下做出的自我選擇。”以印尼為例,1959年,還未等“雙重國籍”條約批準生效,印尼政府便先后頒布違背條約精神的諸多條例,使數十萬華僑頓時生計無著落,僅1960年一年內,中國政府就不得不派船接運約10萬難僑回國。此外,不承認雙重國籍雖被解讀為一項表達善意、保護華人的政策,卻從來沒有能阻止在印尼發(fā)生暴力排華事件。相反,從1965年‘9.30之后發(fā)生的以反共為借口的大規(guī)模屠殺華人事件,到1998年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排華暴亂,印尼的反華勢力從來就沒有因為那里的華人只具有印尼國籍而停止屠殺,“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這一規(guī)定能夠有效化解印尼社會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反華欲念,或者真正打消某些東南亞國家對所謂‘中國威脅的擔憂,就應當修改或廢止這一違反多數海外華人民意的法律規(guī)定。”
二、僑益視點:符合僑胞主觀意愿,維護僑胞利益的必由之路
擁有雙重國籍,對許多僑居海外的華人來說,既可以享有居住國公民的所有權利,又能夠保留“中國人”的名分,對崇尚葉落歸根的炎黃子孫來說,既有感情方面的因素,更有大量實際需要,也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踐行“以僑為本”的必然選擇。
(一)承認雙重國籍符合海外僑胞的主流祈愿
海外華人對國籍認可的心理需求不僅代表公民的法律歸屬,也代表一個移民的心靈歸屬。因為國籍是公民權的前提。是公民享有的首要權利,公民完全有資格自主地選擇是否繼續(xù)保留祖國國籍。而中國國籍法規(guī)定加入他國國籍就喪失中國國籍,這對海外赤子則是最大的“處罰”。早在1999年的全國政協(xié)九屆二次會議上,政協(xié)代表陳鐸等12人就聯(lián)名提交“關于撤消‘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規(guī)定的建議案”的提案,建議:盡快撤消“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的規(guī)定,讓華人真正感受到祖國、政府是他們漂泊在外時的靠山。2003年11月,加拿大普通話華人聯(lián)合會和多倫多信息港進行雙重國籍網上民意調查,92.6%參與調查的華僑華人在加入加拿大國籍時都不情愿放棄中國國籍,期望中國政府對應承認雙重國籍。2004年5月,歐盟華人在溫家寶總理訪歐期間遞交了《歐盟華人致溫家寶總理建議修法承認雙重國籍》的信,以大量事實和豐富情感闡明雙重國籍對于華人的重大意義。同年11月新西蘭“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向到訪的中國政協(xié)副主席羅豪才呈遞熱切盼望祖國盡快修改《國籍法》,承認雙重國籍的建言書。鑒一窺十,這些都反映海外華人對保留中國國籍的深切關注和期盼。
(二)承認雙重國籍可以帶絡僑胞現(xiàn)實之利
由于改革開放,中國公民海外移民、留學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成為新華僑華人。如果允許自愿保留中國國籍,對僑居海外的他們來說,還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再需要按照外國人入境辦法辦理簽證,省去不少麻煩,便于他們往返祖國和住在國;作為中國人,在祖國投資、經商和學習,有主人
的感覺,也享有主人的權利,不會因為自己是外國人而受到某些限制;發(fā)生法律糾紛時,在必要的情況下,可要求采用自己熟悉的、文化上可以接受的中國法律等等。反之,由于不再具備中國國籍,他們在日常工作、生活、置業(yè)以及子女就學時面臨更為繁瑣的手續(xù)及更高的費用;在情感上也被視為境外人員,沒有歸宿感。“這些問題無形中成為他們回國的障礙,使他們裹足不前,也給我們國家的經濟技術發(fā)展和建設造成一定的損失。”
三、國家利益維度:利用僑務資源、增強民旗凝聚力的最佳途徑
賦予海外華人中國國籍,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其資金、技術、人才和國際影響力;也可以使身處海外的中國人,心系祖國,面向世界,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一)更大規(guī)模地吸引僑資、僑智
深化改革開放、加速現(xiàn)代化建設急需大量資金,因此引進外資成為中國發(fā)展生產力的必然選擇。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發(fā)展的獨特優(yōu)勢不僅在于遍布全球的華人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而且在于蘊藏其中的國際化、專業(yè)化的人才資源,這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盡管中國政府已對他們在出入境、居留、旅行等方面提供了不少便利條件,但不具有中國國籍仍是他們更多更好地為國服務的主要障礙。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技術移民、投資移民在取得他國國籍后,再回中國投資創(chuàng)業(yè),卻被視為外籍人士,由此帶來諸多不便。
(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系僑胞與祖國關系的必然選擇
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愿望”。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是海外華人促進中國統(tǒng)一的重要方面,他們警惕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勢力,并予以堅決反擊。世界各地,每次的反“臺獨”討論會、紀念中國領導人涉臺講話的各種座談會等各種愛國活動的場合,都少不了廣大華人的身影。“作為有著拳拳報國之心的華人,是多么希望在自己滿腔熱情地表達對祖國熱愛之情的時候,還能夠擁有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還能夠真正自豪而驕傲地說:我依然是中國人!”承認雙重國籍,有利于構建海外華人與祖國之間強有力的感情紐帶,從而加強海外僑胞之間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激發(fā)他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此外,還可以激發(fā)海外華人胸懷祖國,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維護祖國利益,以公民身份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xié)商會議,對國家民族事務發(fā)表意見,為振興中華獻計獻策。
接受雙重國籍是國家利益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放棄單一國籍制,承認雙重國籍或對其持寬容態(tài)度成為世界新的趨勢和潮流。中國應當順應這一發(fā)展趨勢,根據血統(tǒng)原則、出生地原則和自愿原則允許海外華人在加入外籍后自愿保留中國國籍,已人籍的華人也可申請中國國籍,或根據其所在國的法律按對等的原則承認其雙重國籍。這對中國國家利益不但沒有損害,而且還可創(chuàng)造雙贏局面。
[責任編輯: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