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存強 郁大海 支秋霞
[摘要]農村女性文化貧困是制約我國農村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村女性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普遍較低,人文素養(yǎng)、道德情操和法制觀念普遍不高,文化生活單調,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陳舊思想觀念的影響、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制約、文化設施的落后和文化建設的經費短缺等。我們要從進一步完善農村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政策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加強對農村女性法律知識的宣傳和豐富農村女性的文化生活等方面來改變我國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現狀。
[關鍵詞]農村女性;文化貧困
[中圖分類號]C91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108-02
1引言
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貧困始終是一個困擾著各國政府、學者的世界性難題。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貧困看作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或者當作一種具體的經濟問題,認為土地、資本乃至技術等資源的匱乏是阻礙發(fā)展、導致貧困的罪魁禍首。因而,他們從不同方面對貧困進行物質的考察或經濟、技術的分析。過分倚重物質或經濟、技術因素的作用,往往會忽視一些更為內在的因素的潛在影響,例如,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或思想等文化因素的作用。實際上·文化與貧困、發(fā)展之間有著更為內在的、本質的聯(lián)系。貧困與其說是物質的貧困,不如說是文化的貧困。文化貧困的表現是,人們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無助感和自卑感;他們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卓識;他們視野狹窄,不能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認識他們的困難。文化貧困還是對貧困的一種適應,久之,則進一步形成貧困文化,它是貧困長期存在的主要根源。貧困文化通過無所不在的途徑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們,使人們的思維、心理、行為、價值觀念等都打上它特有的印記,并逐漸強化。
經驗表明,婦女較之男性往往更加貧困,即貧民中大多數是女性,這種現象在中國農村尤為突出,而女性產生貧困的主要根源是女性的文化貧困。我國農村女性文化貧困是相對于農村男性群體的事實存在,農村女性文化貧困是指這一特殊群體或個人在知識水平、科技修養(yǎng)、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觀念、主體性、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趨勢上落后于當代男性群體的綜合發(fā)展狀態(tài)。在中國農村反貧困斗爭和新農村建設中。只有實現了文化的翻身,然后才能占領經濟乃至政治制高點。沒有文化的覺醒,就沒有經濟的覺醒,就沒有人格的覺醒,也就沒有政治的覺醒。只有消除女性文化貧困,才能真正把農村女性和男性一樣視為農村社會發(fā)展的主體,新農村建設才能得以實現,才能保障全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2現代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現狀與問題
中國農村女性的文化貧困現象尤為突出。中國是農業(yè)大國,8億農村人口中女性占41.56%,她們的文化貧困對個體、家庭、社會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明顯的消極影響和阻礙作用。農村女性的文化貧困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還直接影響了她們家庭地位、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影響下一代的培養(yǎng),影響家庭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制約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建設。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表現多種多樣,十分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表現:
2.1農村女性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近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出現女性化的趨勢,但是我國農村女性的文化素質普遍低于男性,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下降。一是文化程度低,農村婦女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總體規(guī)模還很大。二是科技知識少,在農業(yè)生產領域,大部分沒有接受系統(tǒng)、正規(guī)的農業(yè)技術教育和職業(yè)培訓,對現代農業(yè)科技的領會能力差。三是接受新知識慢,由于受過去知識、經驗、傳統(tǒng)習慣的制約,農村女性在接受新知識時往往徘徊猶豫,墨守陳規(guī)。
2.2農村女性人文素養(yǎng)和情操境界不高
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和情操是指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價值取向、人生態(tài)度、興趣愛好等精神狀態(tài)。人文素養(yǎng)和情操境界的高低和文化水平一般來說成正相關關系,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制約,農村女性人文素養(yǎng)和情操境界普遍不高。
2.2.1狹隘的個人利益觀
中國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生活對農村婦女影響至深,狹隘的個人利益觀念揮之不去。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個人主義及私有觀念在中國開始蔓延,影響到了中國農民,當然也影響到了農村女性。部分農村女性缺乏公民意識,在生活和生產中擺不正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有的不愿意承擔社會義務,在利益面前只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思想膨脹。“只掃自家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行徑表明其思想道德境界不高、小農意識強烈。這種狹隘的個人利益觀也滲透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女性為了個人利益舍棄應有的傳統(tǒng)道德。使婆媳關系緊張,農村女性不愿意贍養(yǎng)老人現象時有發(fā)生。
2.2.2安于現狀、知足常樂的守常觀
所謂“守常”就是安于現狀,知足常樂。守常觀的核心表現是社會參考系過低。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農民有一種特殊的心理,即不愿意與社會上地位、階層較高的人比較。當說及富裕者的生活時,她們則會說:“人比人氣死人,我們怎么能和他們比呢?”。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婦女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整體文化素質得到提高,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市場經濟觀念得到強化。其中涌現了不少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優(yōu)秀農村婦女典范,她們用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但是,從整體上看,農村婦女思想仍然相對保守、安于現狀、知足常樂,尚未完全掙脫傳統(tǒng)的性別枷鎖。在思想意識上,有一部分婦女缺乏理想和追求,不思進取,思想停留在“滿足溫飽,吃穿不愁,圍著灶臺、丈夫、兒女轉”的狀態(tài);在政治意識上,參政意識、社會責任感缺乏,不愿意參加社會活動;在經濟意識上,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部分農村婦女缺乏開拓創(chuàng)新、競爭進取精神,不想或不敢投身高新農業(yè)技術產業(yè)中,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意識不夠強,不敢冒風險,不敢創(chuàng)大業(yè)、致大富。
2.2.3非理性的消費觀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農村女性十分注重節(jié)儉,舍不得吃好的、穿好的,也因為害怕風險不敢進行擴大再生產的生產性投資。但是遇到婚喪嫁娶,卻舍得花錢。這種非理性的消費觀集中表現在把十幾年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全用在婚喪嫁娶上,迅速消費掉。農村母親,過于溺愛自己的子女,所以子女結婚的事就等于是她們的大事,此時她們便會非理性地,給子女提供一切最好的條件,甚至是超出能力范圍。如大張旗鼓地辦婚宴、講排場,常常會出現“兒子結婚,老子發(fā)昏”的局面。非理性消費觀還體現在她們愚昧地把錢花在賭博、送禮、算命、修墳、請巫婆、請鬼神等活動上。歸根到底這是貧困文化導致的結果,不懂得理性理財和資本運營,讓貧困生活循環(huán)往復。
2.2.4聽天由命迷信鬼神的人生觀
在我國,封建迷信主要是指那些神漢、巫婆和迷信職業(yè)者利用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巫術,進行裝神弄鬼、妖言惑眾,騙錢害人的活動,如請神降仙、驅鬼治病、相面揣骨、測
字算命、看風水等等。這類封建迷信活動損害群眾身心健康,并且進一步固化了農村女性的聽天由命的人生觀,把命運不是交給自己,而是交給鬼神。在農村的女性中,宿命論思想較有市場。某些農村女性,其丈夫在外做生意,她們則在家燒香求神,參與看風水、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動,為的是保佑其丈夫財源滾滾、平平安安。有的婦女身體不舒服,會產生居住環(huán)境風水不佳的直覺,把希望寄托在巫婆神漢或者風水先生上。當境遇不順時,心情郁悶,歸咎于命運不佳,而不是把命運交給自己,不去想辦法改變現狀。
2.3農村女性心理素質不高
由于文化水平的制約,農村女性的心理素質普遍低于男性和城市女性。農村女性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30.5人,農村男性為10萬人中23.67人,而每10萬名城市女性中的自殺者為7.03人,每10萬名城市男性中只有6.45名自殺者。農村女性的自殺率遠遠高于其它人群,除了社會因素外,心理素質問題比其他人群較為嚴重。
2.3.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就是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情感體驗。中國農村婦女由于受封建思想余毒的影響,不少人自卑感嚴重,缺乏自信心,不敢做強者,缺少進取精神。從農村女性日常生活看,“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貴女賤”、“男左女右”、“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等男權文化印記影響著她們。這些文化印記把女性牢牢捆綁在男性附庸和社會次等級位置上,正是在這種“文化級差”中,婦女的活動和作用被限制在農村社會公共領域之外,農村女性參與公共生活的不足,導致其對自身的社會價值認識不足,加重了自卑心理。
2.3.2依賴心理
農村女性的依賴心理表現為自立自強精神缺乏,農村女性的依賴心理表現為生活上的依賴和心理上的依賴,而思想上的依賴性更具有持久性。雖然當代農村女性對男子生活上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弱,但心理上的依賴在潛意識里仍然根深蒂固。在家庭生活上,由于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部分農村婦女仍然把人生理想、個人幸福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識,缺乏獨立開辟事業(yè)的精神,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
2.3.3意志薄弱
農村女性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業(yè),需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強的意志。因為,在成才的道路上,農村女性的確有許多特殊的困難。戀愛、結婚、生兒育女是阻礙農村女性獻身事業(yè)的三大關卡。現實生活中,農村女性意志比較薄弱,常常因為意志薄弱放棄自己的理想,因為夫妻吵架或不和、親屬生病或死亡、與家庭成員之外的人的矛盾、戀愛或婚姻問題等等原因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意志薄弱的農村女性往往就會選擇自殺來解脫自己。
2.4農村女性法律意識不強
由于農村女性文化水平制約,她們學法用法動力不足,總體上來說農村女性法律意識不強,當自己的權益(比如土地承包權、受教育權利和財產繼承權)被侵害時,第一時間想到使用法律武器的很少,不是屈從于農村不合理的安排,就是寄托于各種人情關系。在家庭暴力事件中,受害女性,絕大多數由于缺乏法律意識,不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身權利,認為這是“家庭瑣事”而默默承受;甚至有些女性為了防止流言蜚語和維護面子,認為“家丑不可外揚”,還故意去掩飾家庭暴力遭遇。在社會上,受到性暴力侵犯的女性,因為性格怯弱、看重名譽、法律意識低、證據意識不強等,使得性暴力案件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2.5農村女性文化生活較單調
農村的文化設施嚴重不足,村里又很少組織公益文化活動,再加上農村女性的超負荷勞動,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參加文化活動,使農村女性缺乏文化品位。封建迷信、裝神弄鬼、宗族聚會、婚喪嫁娶等一些習以為常或約定俗成的貧困文化卻從負面影響著農村女性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由于自身文化素質的制約,雖然電視比較普及,但女性在欣賞電視節(jié)目的時候多注重故事的情節(jié),不注重精神文化內涵,看不懂或很少看其它知識性、科技性節(jié)目。日常文化體閑方式的選擇性雖然增加,但是婦女閑暇文化生活品位不高。閑暇生活以消遣型活動為主,發(fā)展型活動極少;閑暇生活圈狹窄,主要局限在私域;婦女參與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少,閑暇生活的公共性缺失;農村婦女的閑暇生活缺乏引導,休閑異化問題突出;婦女開始追求新型的休閑方式,但推動婦女閑暇生活轉型的力量還不強。
3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成因
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舊社會遺留的性別不平等觀念、物質貧困、教育科學文化不發(fā)達等因素,也有長期的小農社會影響以及建國以后的城鄉(xiāng)二元格局的原因,農村女性被封閉在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常識、經驗的狀態(tài)中,憑借著既定的模式過著一種相同或者說是變化很小的生活。
3.1陳舊觀念的影響
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倫理觀念對女子的地位輕視,使農村女性的受教育機會少于男性,對農村女性文化貧困造成了深刻影響。在現代農村家庭分工中,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農活、副業(yè)、操持家務、養(yǎng)兒育女的重擔都壓在農村女性身上。女性付出的勞動瑣碎繁雜,價值卻不被充分肯定,以致她們辛勤的工作不能成為創(chuàng)造自我解放的前提,反而成為束縛自我發(fā)展的羈絆。婦女從事繁重的農業(yè)勞動和家務勞動,沒有閑暇時間接受教育和繼續(xù)教育;使文化貧困加劇。女性要想獲得成功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努力。農村的重男輕女思想也是造成婦女文化貧困的直接原因之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思想在農村仍然很有影響,傳統(tǒng)觀念怕女人成為女強人,地位高于男性。農村男婚女嫁的婚姻形式,意味著女兒出嫁就成了男方家的人,女孩受教育的回報,往往是婆家受益。因此,女孩教育的投資對家庭而言,是沒有回報的純消費行為,這就影響了家庭對投資女孩教育的積極性。相當部分的農村父母都認為女兒讀書沒用,當家庭經濟不足以供子女上學時,他們往往是犧牲女兒的受教育機會,讓兒子繼續(xù)讀書,這種對女性性別的歧視是營造女性平等地接受教育機會的巨大障礙。
3.2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影響
從教育資源的分布來看,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教育的師資、硬件及軟件和城市差距很大,農村女孩無法享受質量高的教育資源。女孩子即使上了大學,由于農村的待遇不高,大學生就業(yè)機制僵化落后,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畢業(yè)后往往選擇留在城市,很少有回村奉獻的,這樣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不利于帶動農村女性文化素質的提高。從反映女性生活的影視作品來看,也有明顯的城鄉(xiāng)二元特色,不光寫農村女性的作品比寫城市女性的作品少,作品中反映的城市現代女性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生活環(huán)境似乎與農村的觀念格格不入,城市中的女權主義、女性的獨立精神都與農村有隔膜,不能有效指引農村女性走向現代化。二元結構下,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較大。農村經濟貧困家庭對女性受教育機會的影響大于男性,貧困家庭的女孩更傾向于選擇“家境差,早點回來幫家里干活”,在她們本該接受教育的年齡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失去了接受更高層次教育
的機會,造成了農村女性的文化貧困。
3.3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縱觀目前全國農村縣、鄉(xiāng)、鎮(zhèn)、村的狀況,大部分的文化設施都相當落后,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更大,貧困地區(qū)連影劇院、禮堂都沒有。農村貧乏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氛圍造成了農村女性的文化貧困。首先,農村上世紀80~90年代,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職業(yè)教育較為落后是影響農村女性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九年義務教育處于低水平、不均衡發(fā)展狀態(tài),辦學的基礎教學設施和師資隊伍僅能滿足最低的標準。職業(yè)教育沒有特色,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成人的繼續(xù)教育不受重視,形式單一,內容空乏。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村女性必定受到首要沖擊。其次,沒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沒有一個完善、健全的科技技能推廣機制。再次,在日常文化生活中,沒有科技文化閱覽室、閱報欄、有線電視、廣播,更沒有針對女性特點的農業(yè)科技教育體系來對主要從事農業(yè)勞動的婦女進行全面、系統(tǒng)、有效的農業(yè)技術培訓。這些都影響了農村婦女獲得文化、提高科學文化素養(yǎng)機會和可能。
3.4文化經費欠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成了產業(yè),上級財政對文化事業(yè)的投入比重明顯偏低,對農村公共文化難以顧及;鄉(xiāng)(鎮(zhèn))經費更沒有能力來辦群眾文化;農村集體經濟所剩無幾,無法投入文化活動;社會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機制,有錢不愿投入,使農村文化經費十分匱乏。農村文化建設經費保障機制不健全,國家對農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且大多數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導致文化設施幾乎沒有保證正常運行的經費,明顯存在的“重投輕管”的現象。長期以來,政府承擔的那部分經費大部分用在城市。而農村以及貧困地區(qū)最需要國家財政支持的地方,得到的經費卻是最少的。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事實上很大一部分由農民承擔。長期以來,教育經費不到位,農村里的學校大多數是靠收費來維持的,現在收費受到限制,而政府又不拿出來錢補上欠缺的部分,最后的結果是學校只好關門。由于農村文化投入欠缺,給農村消極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fā)展留下了巨大的時間和空間范圍,一些先進思想和主流意識在農村女性中傳播較難,農村女性生活中表現出一些不良的風氣。
4解決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對策
要想根治貧困,必須從貧困的主體“人”人手。從農村貧困女性人手,不僅要送文化,而且要種文化,向她們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傳授實用科技,并拓展她們的視野,輸入各方面信息,同時也需要農村女性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創(chuàng)造農村女性的特色文化。
4.1進一步完善農村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政策保障體系
國家不僅要以法律形式保證基礎教育的性別公平,而且要以法律的形式保證優(yōu)先對農村女性進行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的投資。政府在增加教育經費時,應保證對農村女性教育投入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她們的教育補償和優(yōu)先扶持力度。要設立農村女性教育專項基金,用于因家庭困難而不能享受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的女性,給她們以法律、政策和財力的支持和保證。要增加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穩(wěn)定教師隊伍,舉辦各類諸如掃盲夜校、農村夜校等,提高農村女性整體素質。也可以由鄉(xiāng)鎮(zhèn)一級干部組織不定期講座,普及法律和科普知識,婦聯(lián)也可以組織不定期的婦女衛(wèi)生保健講座。每個自然村因地制宜籌建一個村民圖書館或閱覽室,讓村民在空閑時間讀書,識字,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配套建電教室、戲場和球場、宣傳欄和閱報欄。
4.2加強農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占農村人口半數的農村女性的思想道德素質在現代意識、創(chuàng)新競爭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生態(tài)意識等方面仍存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協(xié)調之處。只有通過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發(fā)揮農村女性吃苦耐勞的精神,樹立其自信、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理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接受新科技、新事務的能力,才能使農村女性更好地承擔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經濟建設的重任。只有在農村女性中宏揚家庭美德,農村家庭才能得到穩(wěn)定幸福,農村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因此,鼓勵廣大農村女性樹立現代家庭觀念,崇尚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實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提高農村女性的思想道德素質,關鍵要靠農村的組織和干部把婦女群眾組織起來,采取靈活的方式,通過公共文化生活的手段,使農村女性耳濡目染積極向上、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理念。除了需要一定經費的支持,也需要干部的奉獻精神。
4.3加強對農村女性法律知識的宣傳
政府相應職能部門應該充分利用國家法律,堅決取締農村巫婆神漢、風水占卜等迷信活動,以及賭博等一系列不文明的行為,優(yōu)化農村小氣候。大力宣傳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制觀念。第一,采取女性樂于接受的手段或方式,如播放普法內容的電影。大力宣傳土地法、合同法、繼承法、婚姻法等與農村女性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使她們不斷增強法律意識。第二,可以借助現有的組織體系、網絡體系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如利用文化部門組織的文化下鄉(xiāng)、文藝下鄉(xiāng),利用農村科技部門宣傳農業(yè)科技信息等機會進行送法下鄉(xiāng)活動。第三,還可以借助新聞媒體、黑板、宣傳欄等陣地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編寫《居民守則》、《治家格言》、《文明出行》手冊,在各家各戶進行傳閱,有效增強家庭成員的法律意識,提高文明程度。
4.4豐富農村女性的文化生活
農村基層組織要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適合農村女性的各種文化活動,使農村女性不僅成為文化活動的欣賞者,更成為參與者、交流者、創(chuàng)造者。政府、社會要為其創(chuàng)造更多交流聯(lián)誼的機會,以促進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對她們進行專項培訓,鼓勵她們參加一些文娛比賽;這樣既可以豐富她們的文化生活,增強自信心,也能達到適當的鍛煉身體的目的;在節(jié)慶日組織一些露天的歌曲晚會,由本村居民自編自演;政府“買單”給農村居民增加一些公共文化生活設施和文化產品,增進鄰里感情,減少矛盾,為構建和諧的新農村起到推動作用。另外,國家的文化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抵制不良文化特別是低俗消遣文化對農村女性的侵蝕,多向農村傳播一些鼓勵女性自信、自立、自強的文化作品,比如電視連續(xù)劇《當家的女人》、《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優(yōu)秀影視作品。
[責任編輯:唐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