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世華
2009年6月5日下午,葉鶯出現在北京嘉里中心酒店商務會客廳。只見她一身淺蘭色連衣裙,腳下是紅色高跟鞋,光彩照人
雖已年過60,但從外表看,葉鶯依然顯得那樣的年輕。
葉鶯愛美,對展示給外界的形象,葉鶯更加嚴謹。在拍照期間,葉鶯甚至還特意回房間更換服飾。
加入納爾科(nalco),葉鶯的此舉多少讓人有些意外。或許是葉鶯太有名了,總之,葉鶯的加入,無疑給納爾科帶來了比做廣告更大的效應。就在采訪地嘉里中心酒店的空調冷卻系統便是納爾科的產品。在業界,納爾科全球知名,而在外界,它卻無人知曉。
“目前我重點的工作就是要了解這個行業,了解現在中國市場最迫切的需求。過去做的工作是B2C,是面對消費大眾的。而現在新公司則是B2B,從事著幕后的工作。”在接受獨家專訪時,剛剛上任納爾科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主席葉鶯告訴《中國新時代》。
曾經一手創立柯達“中國模式”的葉鶯,在12年之后選擇了離開。大約一年前,葉鶯開始思考“放棄”的問題。吸引她的是成立于1928年,并且已經植根中國市場30多年,從事水、能源及空氣處理的跨國企業納爾科公司。
納爾科公司是去年金融風暴中股神巴菲特投資的4家公司之一,但其在中國市場的營業額只占全球營業額的4%。
成功邀請到葉鶯的納爾科全球主席方華德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市場的野心,“邀請葉鶯出任副總裁的目標是讓公司在中國的業績5年內翻番,使中國成為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他表示,“希望有朝一日,中國能成為其全球第一大市場。”
能幫助納爾科公司在中國市場實現目標的,葉鶯可能是最合適的人選。
將葉鶯歸為女強人,一點都不過。她曾經創造了很多的第一:她是世界500強企業高級領導崗位上第一位華裔女性;美國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為公使銜商務參贊的女性。她曾經與改變中國命運的人物有過面對面的訪問。從時政記者到外交官,再到柯達全球副總裁,葉鶯創造了一個女性的成長奇跡。
采訪葉鶯的當天,正是葉鶯的生日。巧的是,這天也是“世界環保日”。葉鶯似乎與環保有著不解的緣分。
鐘情環保
2009年5月上旬的一個下午,曾被譽為“柯達女神”的柯達大中華區總裁葉鶯宣布了她的“轉會”:本來默默無聞的美國水處理環保公司納爾科,隨著葉鶯出場,高調曝光在現場的200多家媒體面前。
正如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所言,“葉鶯光彩奪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她對中國政經大局中‘國退洋進機會的把握以及政府關系的成功運作,要是沒有‘98協議,絕沒有柯達的‘中國盛世。因此,本質意義上講,葉鶯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戰略型企業家,而是一個高明的紅頂商人和公關活動家。”
“我們面臨的最迫切、最突出的問題是,既要發展、要繁榮,滿足當代人改變命運、改善生活的需要,又要保護環境和節省資源,讓我們的后人有條件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這就是中國政府一直在為之努力的可持續發展之道。”葉鶯說。“我再次得到了命運的眷顧,與這樣一家企業相遇。”
葉鶯去過許多地方,除了繁華的都市,也有偏遠、落后、被人遺忘的地區。葉鶯親眼看見災害的殘酷及命運的無奈,但那里的人們依然頑強努力地工作著,充滿希望地生活著。“這使我更加理解我最尊敬的鄧小平先生的話,‘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葉鶯看來,改革開放3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面臨著一個新的轉型和跨越。如何承前啟后,使經濟繼續保持活力,持續發展,使企業創造更新的競爭優勢,邁上新臺階、新舞臺。特別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與維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最終構建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中國政府已經在深入探討用“綠色GDP”的核算體系來衡量經濟發展,在繼續推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把保護環境作為評價經濟活動得失的重要因素,從而追求經濟、社會、人文、環境的和諧。“這是一把全球通用的尺子,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健康的經濟發展及綜合的經濟實力。”
葉鶯認為,納爾科是一家既為股東和員工創造收益,也為客戶創造經濟利益,同時又為社會創造環境效益的企業,是全球同行業的頂尖企業。
去年10月,納爾科在南京投資2500萬美元建成了在中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同期,其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也在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談及目前納爾科的發展水平,葉鶯說:“現在不是探水溫的問題,而是探水深的問題。”
葉鶯表示,“某一天,中國將成為地球村里令人尊敬的負責任的領袖。我相信納爾科有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助一臂之力。這是我加入納爾科的原因。”
同時,葉鶯十分肯定地表示:“納爾科不是我最后的一站。”葉鶯解釋說:“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必須從吾所好。而這個所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需求的改變而有所轉移。”
葉鶯坦言,選擇納爾科并非名和利,“轉會費我有選擇,也有可以加入更大公司的選擇。我的選擇是很多的。”在葉鶯做出決定加盟納爾科期間,共有12家大型跨國集團向葉鶯發出過邀請。
去年年初,葉鶯突然接到納爾科CEO的電話,“他也是剛加入納爾科不久,而且對中國市場有著雄心大志。”當時葉鶯沒有立刻作出決定。
除了加盟企業的選擇,葉鶯原本還很有希望進入聯合國任職,但后因父親去世而失去了這個機會。父親的過世對葉鶯來說,意味著一個新征程的開始。葉鶯兩個月大時母親過世,父親此后再未續弦,獨自將女兒撫養成人。父親對葉鶯的影響非常深遠。去年9月年逾九旬的老父逝世,讓葉鶯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
葉鶯說,另一件事也讓她深受觸動。作為沃爾沃的全球董事,她去瑞典開董事會。沃爾沃董事會主席對她說,“你回去后一定要告訴大陸的朋友們,不能再盲目爭取經濟的發展,這對于環境的破壞太厲害了。”
女強人
葉鶯說,“我曾有3個夢想”——舞蹈家、記者和外交官。時至今日,提及舞蹈家這個最初的夢想,葉鶯仍有遺憾,而另外兩個夢她都實現了。
葉鶯1948年生于北京,畢業于臺灣大學,獲得過文學及國際關系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后進入傳媒行業。作為記者,葉鶯采訪過各國政要,其中包括1979年首次訪美的鄧小平、李光耀,還有當時的美國國務卿。
大學求學期間,她是臺灣和日本著名電臺和電視臺記者。七十年代初期,她加入美國國籍,先后擔任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和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政治處官員。七十年代后期,她重返新聞界,先后供職于新加坡海峽時報集團和紐約全國廣播公司。1979年,作為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記者,她與CCTV播音員趙忠祥一起采訪了第一次訪美的鄧小平,成為一個見證歷史特別時刻的女性。
1982年,葉鶯加入美國商務部,先后在廣州、香港擔任商務領事及美國在臺協會商務組組長,隨后任美國駐華使館公使銜商務參贊,成為美國政府中第一位擔任該職的女性。
1997年,葉鶯做出了人生又一個驚人選擇,放棄可能成為大使的機會,告別了外交官生涯,出任柯達全球副總裁,成為第一位出現在世界500強企業高管崗位的華裔女性。正是這個選擇,讓葉鶯這個名字真正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在商界,帶給葉鶯盛名的則是促成“98協議”,葉鶯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是1994年秋的西子湖畔。新上任的柯達總裁裴學德在杭州求見當時主管中國經濟的國務院副總理朱基,并提出了一個“十分瘋狂”的動議:柯達出資不少于10億美元,全行業收購中國膠卷企業。
這個似乎有點異想天開的提議獲得了朱基的認可,當時的狀況是:1993年前后,國內膠卷企業全數虧損,行業總負債超過100億元。而柯達則在富士的步步緊逼下,節節敗退。
一個似乎可以看到光亮的方向與中國政府欲改造國企的計劃合上了節奏,這讓朱基在第一時間同意了裴學德的動議。此后,柯達為合資問題與中國方面苦苦談判了3年,一直沒有結果。
葉鶯的加盟使得談判得以破冰。
1997年,中央政府為柯達的合資項目專門成立了中央協調小組,由“兩委三部”的政府官員組成;同時,受柯達委托,由外經貿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撰寫的“柯達全行業合資”模式的研究報告,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政界、學界對這種模式的疑慮。
為什么葉鶯能打破談判的僵局?
這與葉鶯過去15年的外交官經歷息息相關。當時,她的那輛車牌號為“使·0004”的座駕能自如地出入包括中南海在內的中國中央各大部委,其政府關系之硬可見一斑。
“98協議”使中國境內除“樂凱”之外的感光材料生產企業均被納入柯達旗下,而柯達為此付出了12億美元的并購代價。此舉讓葉鶯成為柯達的功臣。此后,葉鶯在柯達專門成立了一個20多人的團隊,專攻政府關系。此外,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前外交官安凱彬也被葉鶯請來,擔任柯達中國公司首席代表,和她一起打理中國公司的事務。
2005年11月1日,柯達公司重組亞洲業務,將原亞太地區劃分為北亞區和南亞區。分拆后的北亞區和南亞區直接向總部匯報。北亞區包括中國和韓國,南亞區包括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葉鶯升任北亞區主席兼總裁。
顯然,在柯達的輝煌歷史成為葉鶯再一次華麗轉身的資本。
葉鶯來到納爾科的主要任務就像當年加入柯達一樣,主要負責打通納爾科和中國政企之間的關系,并承擔開辟中國市場的重任。
“給我一年時間,一年后你們會看到納爾科發展的成果。”葉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