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地區進行了5年試點后,我國正在全面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預計這一涉及3.4萬多個鄉鎮的改革任務將于2012年基本完成。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鄉鎮機構改革由試點轉入全面推開階段。
截至今年4月15日止,全國已完成和正在進行機構改革的鄉鎮為19406個,占全國鄉鎮總數的56.6%。其中,安徽、湖北、黑龍江、吉林、河南、內蒙古、浙江、重慶、上海、海南、青海11個省(區、市)已在全省(區、市)范圍內開展了改革工作。
2007年與2004年相比,全國鄉鎮行政編制精簡4.3%,實有人員精簡10.3%;事業編制精簡20.4%,實有人員精簡28.5%。
鄉鎮領導班子也進一步精干。試點省份安徽由10~15名精簡為6~8名,黑龍江由9~11名統一精簡為5名,湖北由原來平均16名左右精簡為7~9名。而且,不少地方積極探索擴大黨政交叉任職,一些地方還實行了黨政一把手“一肩挑”。
在創新事業站所運行機制上,各地大致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將事業站所整合為3~6個綜合性服務中心,對沒有正式錄用手續的人員和富余人員進行清退分流;第二種是將鄉鎮事業站所逐步轉制為企業或中介服務組織,由政府通過簽訂合同、項目招標的辦法向其購買服務;第三種則是將農技推廣站改為縣直部門的派出機構,有的跨鄉鎮設置。
在創新農村工作機制上,許多鄉鎮通過改革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扶持典型進行示范引導上來。一些地區全面推行鄉鎮黨務、政務公開,規范辦事依據,簡化辦事程序,明晰崗位職責,提高工作效能;通過“一站式”服務、首問負責制等多種方式,拓寬服務渠道,改進服務方式,方便群眾辦事。(北京 盛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