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福
《網絡傳播》:你為什么會選擇網絡媒體?
陳建:我喜歡計算機,上高中獲得過北京市的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比賽獎,那時大家都用DOS。正式進入互聯網行業是在2000年?;ヂ摼W在中國還是“邊緣產業”,全國網民只有一千多萬,不足現在的5%,行業內充滿了童年游戲一般的自由和快活。2000年,我記得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寫商業計劃書,和很多資方談判。
此后不久,互聯網泡沫破裂。由于互聯網在中國才剛剛起步,所以美國的高科技股泡沫對中國互聯網的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
我的心在互聯網上,可我的人卻一直在新聞上。2001年初,中國新聞社派遣我到美國分社常駐,主要是做新聞,但由于曾經的互聯網經歷,在紐約工作期間,我主持實現了中新社在美國華文報刊市場上首次基于互聯網的供稿服務升級。
2004年,我受聘于美國《僑報》,擔任執行總編,仍在紐約工作,負責報社采編業務。
2007年我回到北京,重回互聯網。
《網絡傳播》:僑網和其它新聞網站相比,它的特色是什么?
陳建:僑網的特色,簡單說,就是一個“僑”字,其內容涉及僑界的一舉一動,僑胞的一人一事,僑鄉的一草一木……所有和海外華僑華人乃至留學生的生活切身相關的事情,越深越細的,就越是僑網要報道的內容。
要了解僑網的特色,要先解釋幾個名詞:
華僑(或稱“旅外華僑”),是指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華人(或稱“外籍華人”),是指華僑或其后裔中已加入、取得住在國國籍者。二者在法律身份上有本質的區別。
“新華人華人”主要指改革開放后,為移居海外而因私出國的中國公民,包括30年來通過各種途徑移居國外的人員,以及隨同他們定居海外或者他們在海外所生的子女。這一群體也被稱為“新移民”。新世紀后,中國官方通用的稱謂是“新華僑華人”。新華僑與新華人的差異以是否加入外國國籍來劃分。
因華人華僑在地區間流動、與當地各民族通婚等因素影響,同時受種種條件限制,研究團體或政府部門都難以對散居世界的華僑華人進行全面、詳盡的人口調查。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總共約4800萬人。這一數量不斷增加的龐大群體,為扎根其中的華商企業擴大市場、壯大市場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特別是其中的600萬新華僑華人,把華商企業與中國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
互聯網傳播作為先進的技術手段,雖然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但到目前為止,在全球華僑華人相互傳達信息方面,是效率比較高的一種方式。
僑網是一個專業的,以涉“僑”信息發布為主的網站。
《網絡傳播》:僑網是怎樣定位自己的目標讀者?誰在看僑網?
陳建:相對而言,僑網的讀者群比較小眾化,具體可以劃為三類:一類完全在國內,比如僑務系統的工作人員:二是有親屬在海外,或者有海外經歷的人員:三是身居海外的4800萬華僑、華人,特別是其中的600多萬“新華僑華人”。
這些人是我們的讀者。但是,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不熟悉中文,例如海外僑胞的第二代,從小生長在海外,外文才是他們的母語。所以,我們的目標讀者群也就相應地縮小了,不能說都是中老年,但絕大多數在30歲以上。
《網絡傳播》:僑網在內容建設上堅持什么?
陳建:僑網的內容特色有兩點:一個是“保守”,一個是“包容”。
《網絡傳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內容建設理念?
陳建: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雖然有許多人遠走高飛,雖然許多人都說自己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他們內心深處還會有很多懷舊的東西,有很多共同的回憶需要與人交流、共鳴,從而也就產生許多共同的價值觀。
我們的“保守”不是抵制變化,而是提高變化的門檻,不要為了變而變,而是要為華僑華人多留一些曾經的記憶,多存一些可交流的話題,為了多一些可以互相激蕩的感情。
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在不同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其間的辛勞和酸楚實在是說不完、道不盡。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來接納他們。如果我們對子弟、親友、鄉親都接納不了、包容不了,我們又怎能對世界敞開胸懷呢?
比如說,現在許多關于甲型H1N1流感的報道,一些新聞同行會在標題、導語或者文中強調“輸入性”。好像我們的留學生有多危險。好像我們受到了多大危害。他們是我們的子弟,只是感冒了,放假回家而已。
我們要有包容心!
《網絡傳播》:你怎么看目前的行業新聞網站現狀?
陳建:我認為所有這些專業性的網站或者說行業新聞網站,都應該做好“T”型的業務模式:首先要找準這個行業的“橫”,也就是明確網站做給誰看?然后圍繞這個“橫”不斷深入、細化內容,進而做深“豎”。
中國的行業網站目前已經做得越來越專業。但也有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專業網站一味地比內容數量,而不重視質量和針對性。
至于僑網,我們除了做好網站,還挖掘了很多涉僑新聞,為國內僑務系統工作人員編輯參考資料,出版像《2008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這樣深加工的產品。
在海量信息的時代,專業網站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服務的特定的讀者,進而才能貼近讀者,符合讀者的需求。
《網絡傳播》:在這幾年,你腦海中有哪些令人難忘的記憶P
陳建: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愈演愈烈,形成金融海嘯,并以更迅猛的方式席卷全球。華僑華人、海外華商亦置身其中。貿易、餐飲、制造業等華人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在危機中艱難支撐;華人商業科技精英面臨就業與創業的困境,在去與留之間徘徊躊躇。就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華僑華人聽說祖國的鄉親們遭受冰雪、地震等自然災害時,還是踴躍捐款捐物。
我們因應時事,及時推出了一系列專題報道,有的反映金融危機沖擊華人經濟,有的表現冰雪寒霜、汶川地震中的僑愛溫情。在內容策劃上,我們都非常注重體現海外僑胞的感情。
再比如今年“清明節”,僑網推出專題“全球華人2009清明網上祈?!薄N覀兛桃獾l土氣息、沒有突出“回鄉”祭祖,而是側重網上寄托情思,是希望人們感受到時代的信息,體會這個遷徙、變動的年代帶給人們生活和情感的變化,幫助人們在變化中找到感情的寄托。網上祈福的專題反響熱烈。
《網絡傳播》:你是如何發揮你的團隊作用的?
陳建:我認為,管理者首先要善于發現團隊中每個人的優點和特長,以正面的、鼓勵的態度對待員工,幫助他們開心地工作。其次是為人要正派、公平、克己。再其次才是要有執行力,并且試圖發揮一點人格魅力。
工作至少占每天的三分之一,通常還要更多。所以,營造一個開心的工作環境,讓大家能或多或少地覺得,辦公室可以是個平等、自由的地方,工作中可以發揮創造力、獲得成就感,這非常重要。對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的方式方法,其實也是工作的目的。
我們做新聞,做的核心就是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