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嘯
摘要: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在這里,我試圖對城市空間進行解析,以空間為主導因素,討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和制約。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只的關系的協調。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時代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
1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是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基礎上,組織場地中各組成要素(建筑物、交通系統、室外活動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工程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
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對于室內空間的要求是建設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使建筑物成為一個項目最主要的內容,建筑是場地設計中的核心內容)與其它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是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
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業主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包括詳細配置項目的組成內容,并對這些內容的規模、形式等一些有關的問題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與業主協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見。
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一是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的切實反應。這些要求一般包括:"對用地性質和用地范圍的控制,對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對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它們會對場地設計尤其是布局形態的確定構成決定性影響。
對用地性質的規劃:具體建設項目的選址上,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這一項目只能在某一允許區域內選擇基地地塊;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該地只能做一定性質的使用。
對用地范圍的控制:規劃是由建筑紅線與道路紅線共同完成的。
對用地強度的控制:是通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來實現的。對容積率、建筑覆蓋率最大值及綠化覆蓋率最小值來限定,可將基地使用強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疇之內。
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由建筑范圍控制線來限定。即基地允許建造建筑物的區域。城規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圍控制線從紅線退后一定距離。
規劃中對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場地設計中也應同時予以滿足。
2 我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
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的中間環節,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和土地有償使用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控制力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同時也出現種種失控現象。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1)開發商和建設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斷更改建設用地和增加建設密度。(2)行政領導為了招商引資,強行干預控制性規劃。而美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典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規劃法規系統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的區劃。美國地方規劃管理工作的三種控制手段:區劃法、土地細分法、和設計指導原則。
其中,區劃法和土地細分法是真正的法規,設計指導原則只是一種引導性的控制手段。
美國的區劃以“保護公眾的衛生、健康和福利”為出發點,其結果是對土地經濟利益的嚴格控制。區劃包括:⒈允許的用途。⒉地段的設計要求(地塊的最小面積和面寬、紅線退后、容積率等)。⒊建筑設計要求(限高、層數、建筑面積等)。這些區位、用途和開發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地價,關系到房地產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開的法定程序來決定。即每一個影響地價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規中得到了明確控制,而沒有對視覺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國控規傳統做法忽略了經濟規律。目前,我國控規典型的做法是由規劃師在指定的大街區或幾個大街區內,參照甲方提供的容積率(密度),擺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現狀的前提下,追求空間體量的美學關系和視覺效果。然后以此來分割地塊、分配樓板面積、指定建筑紅線,以供將來批租土地之用。這種做法常常土地市場經濟規律。如,規劃師為了追求美的原則,把地塊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規定的高低不一,喪失了統一的標準和公平的原則。還違背了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
我國城市規劃的誤區。歷史上由于種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規劃設計與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的設計之間一直難以區分,這種現象造成我國的控規地從美學和視覺效果出發,缺乏對土地經濟體制的全面認識。在控規立法上,我覺得應該注意兩個原則:⒈對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設開發的經濟規律。⒉一切對地價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應該在立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求同與求異的原則。在同一區位的相鄰地段,美國區劃的控制原則是求同,即遵循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在同一區位,保證土地轉讓(批租)時地價相同,自然要把地塊的大小、建筑體量、容積率、紅線后退等做一視同仁的規定。這種控制手法在產生和諧的風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護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視覺美感的控制。美國的經驗:引導性手段。
以美國的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視,關心的是人在以街道為中心的公共空間的心理和視覺體驗。城市設計指導原則對一切影響街景透視的因素提出設計要求,包括建筑體量關系,廣場之間的圍塑關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關系等。
3建筑設計之我見
起初,做設計時我經常的手法也是從主觀的感覺出發,通過形體、體量的造型來首先達到視覺上的審美要求,而且設計的大多數時間用在了這方面,對于細部則由于時間的限制而來不及仔細推敲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結合環境總體考慮。
在現今緊促的教學制度下,我學到了什么呢?學到了功能組織、流線分析、快速設計,而創意真的難以發揮。即使有,也覺得自己的東西太少。我自己擅長的就是三維想象。在與現今教學環境的結合下,我在透視、空間分析方面有了很大進步。而這是不夠的。前段時間看了些論文書刊雜志,結合規劃考慮了設計的做法,逐漸明白建筑更應該怎樣做了。
結合環境。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 造型。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這方面我喜歡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輕佻。
理性。承傳歷史文脈,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續歷史的痕跡。
當然,最重要的是把視線集中在人的視覺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思考。視線所能及范圍內著重考慮。高層建筑頂部以及多層不上人屋頂等視線不能及處簡潔處理,體現一定秩序,滿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從墻面傾斜、局部層高處理等來控制人的視線和控制小環境,比如:曲面玻璃,將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層或鏤空引進陽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