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摘要:本文通過造型設計實現產品的功能性、認知性和美觀性,創造出結構新穎、以滿足人的審美心理需求,實現產品形象系統與使用者的良性互動,以期為產品形象設計創新研究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造型設計;審美心理
引言
早期我們的祖先從打制石器到制造陶器,經過了從對形的意識到形的塑造即造型的漫長的進化過程,而其造物活動是建立在對形的感受和認知基礎上的。在設計的過程中,人們創造著眾多現實形態,同時又參照著自然形態,在表現、摹仿、整合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態。
產品造型實際上是滿載信息的傳達媒介,其實質就是對各種視覺符號進行編碼。產品設計是以探察世界的種種形狀、特征視覺對形態探索的活動,從感覺到知覺,從意識到認識,進而發展到能通過造物的方式對形加以改變和塑造,是一個不斷改變原有形狀、產生新形態的動態發展的過程。造型設計是服務于企業的整體形象設計,是以人對產品的需求為核心,更大限度地適合人的個體與社會的需求而獲得普遍的認同感,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 產品外觀因素
產品設計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美的形態和審美價值,是特殊形態的文化。作為形象造型而存在的產品設計是“以明了的觀念作為最終藝術品的充分前提,以推進其實現并達成目標的現實手段為基礎,是帶來明確記錄結果的創造過程中的全部活動[2]。”產品設計活動是綜合性的形的確立和創造,是從預想的建構起就是一種創造,是新形式的生成。如工程師用鋼材制作齒輪過程中的造型考慮的是物與物關系的造型;雕塑家在造型過程中考慮的是純粹與人的精神和心理發生聯系的造型;而產品設計師考慮的則是人與物的基點上用與美的關系中產生的造型。
產品設計的主要任務是造型,是利用相應的材料,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術,以產品的系統形象設計為核心而展開的對產品研究的觀念、原理、功能、構造、工藝、色彩等進行統一的設計,從而形成統一的感官形象和社會形象,起到提升、塑造和傳播產品文化內涵的作用。產品造型設計在一定意義上是作為藝術形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即是一種“形式賦予”的活動[1]。
因此,我們把產品的所有外部特征都歸為產品的符號形態,它是產品自身的外在形象的表征和信息綜合體,因而形態是產品質量和造型質量的反映,只有通過其外部形式才能成為人的使用對象和認識對象,發揮其功能,從而作為產品本身的語言符號,既具有易記憶性和易識別性,又具有象征性和隱喻性。人們通過產品的符號或裝飾形態,可以聯想到其功能,能體驗到歷史感、時代感、民族性及產品自身承載的榮譽感和滿足感。
2 產品造型文化價值
中國古典明式家具給人一種天然優雅和富麗的設計理念,黃花梨家具色澤橙黃、明亮,木紋自然優美,蘊涵超逸而含蓄的文人氣息;而紫檀木家具色調偏冷,由于適宜精雕細琢的裝飾工藝,所以表現出豪華與氣派的達官貴人情趣,這就是因木材符號的異質語言賦予產品設計以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文化狀態,給產品造型注入豐厚蘊藉、幻化無窮的品質和富于生命的神韻與美感。
產品設計通過特有的造型方式傳達技術的物化美,通過造型、表面加工、材質、結構、工藝諸因素的有機組合;通過造型手段中點、線、面、體和色彩肌理的技術融合,潛在傳達設計理念,體現出消費層次的民族文化特征、審美意識、價值取向、情趣與潮流趨向,更深層地體現社會意識、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等,并且通過多種手段和傳播渠道,潛在地設計著消費大眾的生活方式和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在物質層面的精神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提升,成了人們生活追求的新增長點。不僅如此,人們對個性化的要求也日益增強,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組合搭配完成產品造型。
3 產品造型審美心理
產品設計必須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在功能和物質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追求變化與統一的最佳結合,創造出完美而生動的藝術性形象。產品形態作為傳遞產品信息的第一要素,它能使產品內在的組織、結構、內涵等本質因素上升為外在表象因素,并通過視覺而使人產生一種生理和心理過程。
從心理學研究分析,一件產品設計要想使消費者注意并能理解、領會、形成鞏固的記憶,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感覺器官的產品造型、色彩以及材質等條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開的。在人們的視覺認知活動中,不是被動接受客觀刺激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觀刺激物和人的主觀內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進行的,是具備一定“視覺元素”的新奇形象特征的刺激物。
產品設計必須體現鮮明個性特性,反映文化特色和現代消費時尚,才能讓消費者永久記憶,這樣才能更大限度挖掘產品作為媒體的溝通作用,從而加強消費者對社會及其產品文化的認同,從而實現人與產品的深層溝通。
結語
綜上所述,任何產品的設計與運用過程實際上都是按照美的規律勾劃的,沒有對藝術的深刻認識,純公式化的設計開發產品是不會成為真正有創造力和感染力的產品的。只有通過研究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背景與現代人的審美方式,才能表現出產品合理的人機關系中產生的內在美和由外觀形態產生的外在美。
參考文獻
[1]李碩祖,藝術設計概論[M],第62頁,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3.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新世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