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峰 劉 麗
摘 要:建三江分局具有農業基礎條件好、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大、年提供商品糧多等綜合優勢。近年來,我們堅持實踐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發展現代農業理念,瞄準世界農業先進水平,創新工作思路和體制機制,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糧食商品率、科技貢獻率大幅提高。
關鍵詞:農業科技;生產能力
2007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分局稱號。2008年糧食生產總量達93億斤,占墾區的1/3,全省的1/10;商品糧總量85億斤,占全省的1/6,商品率達95%;農業標準化達標率98%,良種覆蓋率達100%,產品優質率達95%。農業從業人員人均生產糧食9.2萬斤,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1 加大投入,夯實基礎,提升現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投入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前提。近五年來,累計投入資金27.8億元,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農田林網化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大農業機械更新力度。近五年來,按照“總體布局、分步實施、階段推進、重點突破”的發展思路,投入12.5億元,重點推進了30萬畝機械化示范場、200萬畝機械化示范區、1000萬畝現代農業機械化樣板局建設,走出一條引進、消化、提高的現代農機發展之路。全局的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122萬千瓦,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6%。
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按照“統一治水、聯合治水、綜合治水”的原則,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近五年來,完成水利建設投入4.2億元,低產田改造投入1.5億元,工程量1.6億立方米,使70%的易澇地和30%的受旱農田得到設施保護,提高了農田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能力。
加大農業設施建設力度。近五年來,投資2億元,完成土地整理項目11個,新增耕地20萬畝,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投資3.2億元,新增大型鋼骨架大棚6萬棟,全部水稻實現了工廠化育秧,部分水稻實現了以農場為單位統一供芽種;投資2億元,加強了倉儲設施建設,建成40萬平方米水泥曬臺、20座烘干塔;投資1億元,建成了16個高標準種子加工處理中心,實現了良種供給標準化。
加大農田林網建設力度。近五年來,投資1億元,進行防護林體系和農田林網配套建設,形成了人工林125萬畝、防護林帶2.2萬條、網絡1.2萬個、綠色通道1.2萬公里的防風固沙的天然屏障。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8%提高到現在的12.6%,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加大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力度。近五年來,全局投入4000萬元,在墾區率先建立了以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和基層疫情監測點為核心的生物災害預警與控制網絡,有效提高了自然和生物災害防御能力。
2 堅持科技創新,提高標準化水平,增強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代農業是科技型農業。我們堅持農業立局、科技強局的方針,推進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實施科技示范工程,強化職工技術培訓,提高技術到位率。
加強科技園區示范。近五年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16處水旱田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承擔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總局、分局的試驗示范項目共120余項,轉化科研成果48項,年創經濟效益3.6億元,年接待前來參觀學習考察的各類人員10萬人次,拉動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智力流,充分發揮了園區的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技術推廣帶動、成果轉化示范、農業人才培訓和休閑旅游觀光等六大功能。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推廣體系,從2004年開始,每萬畝水田配備1名專業技術員,負責25~30個水稻戶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服務。按照備耕、農時、壯苗、耕作、插秧、灌溉、施肥、植保、優質、收獲等“十個精確”標準的要求,確保達到安全成熟、旱育壯苗、作業水平、移栽質量、增溫節水、肥料利用、健壯生長、產品品質、秋收質量、夯實基礎的十項目標。通過室內培訓與現場示范、電視講座與田間指導、專家授課與大戶帶動相結合,開展一張培訓卡、一張明白紙、一張技術光碟、一本技術手冊的“四個一”培訓活動,年培訓各類人員10萬余人次,提高了全員素質,做到領導者明白,技術員會干,種植者掌握,保證了技術的入戶率、普及率和到位率。水稻“三化一管”、智能化育秧、大豆“兩密一膜”、小麥“早窄密”、大麥“窄增優”和玉米“一密一膜”全程機械化栽培模式推廣一步到位。
加強農業科技管理。按照備耕看準備、春種看苗情、夏管看長勢、收獲看品質、三秋看標準、全年看成效的“六看”要求,堅持做到“十統一”、“三到位”,即統一農時界限,統一農藝技術,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化除防病滅蟲,統一航化作業,統一田間作業標準,統一檢查驗收,統一費用結算,統一技術培訓,確保技術服務到位、科技措施到位、獎勵懲罰到位,實現了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全方位農業標準化。
3 創新機制,強化服務,建立現代農業支撐體系
建立健全各種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了局、場、區、站四級科技推廣體系,積極支持農業科研單位、涉農企業和產業化經營組織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斷滿足職工和農戶的多樣化需求。每年年初,從上到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科學制定質量效益農業方案,向承包戶下發技術冊子和明白卡等,讓他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健全了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立了信息化中心,從2004年開始突出解決農業信息到區、到站和到戶的問題,建立了專家咨詢制度,聘請徐一戎等知名專家為現代農業支招把脈。建立農資供給體系。近幾年我們成立了農資等協會,實施農業生產資料主渠道經營。每年備春耕期間,分局農業部門制定生產資料供應方案,工商部門進行經營主體資格審查,技術監督部門進行質量檢驗,生資協會確定廠家并競價招標,全局統一供應主要農業生產資料。
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建立健全了災害性氣候預測預報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農產品營銷體系;農業執法監督體系,形成分局、農場、管理區三級社會化服務網絡,提高了社會化服務與管理水平。在社會化服務中,產前規范農資市場,搞好生產資料、技術培訓、市場信息服務以及農業保險工作;產中圍繞質量安全、標準到位、病蟲害防治、成本控制等進行有效的技術服務和管理;產后依托龍頭企業、行業協會、期貨機構及中介組織、經紀人等,形成新機制下的銷售網絡,搞好產品銷售服務,提升全局農產品市場化生產與營銷能力。
近五年來,我們先后選送了900多名技術人員和青年骨干到中國農大、東北農大、八一農大等大專院校培訓深造,同時引進本科生和研究生600余人。一大批優秀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各級管理和技術崗位上來,形成了一支知識結構、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人才技術保證。
4 打造綠色米都,實施產業化經營,做強做大糧食產業
建三江分局以寒地粳稻面積最大、單產最高、品質最好的優勢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綠色米都”稱號,因此種植最好的粳稻,加工最好的粳米,為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地制宜,加大優質水稻開發力度。我們揚長避短,實施“農業立局、科技強局、水稻富局”戰略,通過合理利用地下水、大力開發界江水、接蓄利用天上水、循環利用農田水,改旱田為水田,變“水害”為“水利”。通過擴大總量、提高單產、提升品質,創建優質、高產、高效、環保、安全的糧食產品,全力打造“中國綠色米都”。
依托龍頭,加大糧食基地建設力度。依托全局糧食生產總量大、品質優、商品率高的優勢,圍繞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建立龍頭企業,實現了一業帶多業,產業化協調發展的目標。建成了1000萬畝優質糧生產基地,并建立了龍頭企業與基地的利益聯結和約束機制,實現了企業與基地雙贏。
突出綠色,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充分發揮我局天藍、地凈、水清的獨特優勢,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在全國叫響綠色米都。目前,全局已有148種農產品注冊了商標,1000萬畝耕地已通過國際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和國際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認證,通過國內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30萬畝,有機食品種植面積40萬畝,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達6大類38種,占墾區的20%。
產銷對接,加大糧食流通力度。我局與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區建立了長期的糧食購銷關系,充分利用北大荒米業的綠色通道、糧食購銷集團的運輸許可等政策,建設三個鐵路戰略裝車點和一個集裝箱受理站,籌建復線鐵路,建立糧食批發大市場來解決運銷“瓶頸”,暢通糧食流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