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茹
摘 要:“十一五”時期,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支撐,以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為根本,以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基礎,以建設現代農業為方向,以調整結構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以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為動力,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加快發展高效農業、農村工業、農村服務業,努力提升農村基礎產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戰略體系
1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在穩定糧油種植面積,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構建優質高效農業, 加快林、畜,旅游等產業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著力鞏固糧食生產。吉林是全國的主要的商品糧的生產基地,農安和榆樹的是重要的產量大縣。吉林省作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玉米產量占到全省糧食總產量的近80%。金燦燦的玉米曾經給吉林省帶來了輝煌。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建設變化最大的是農村和農業,最為受益的也是農村和農民,所以它是近年來最受農民歡迎的一件大事。生態省建設,將糧食、蔬菜、瓜果、干鮮山貨等升級為生態品牌,提高了農產品價值,以品牌打開了市場。于是資金便流向農村,農民從中受益,腰包也漸漸鼓起來。吉林省2004年做過一項統計,綠色品牌產品累計達到572個,綠色品牌生產企業和基地達到250個,年產量達到423萬噸,實現產值62億元;綠色農產品生產面積占農業種植面積的12%。這些會說話的數字給農村和農民帶來喜悅,變成農民的笑聲。有個例子頗有說服力,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進行生態養鹿,存欄總量達到3.8萬只,實現年產值兩億多元,僅此一項創人均收入2000多元。還有太平鎮成立了“小村姑生態食品有限公司”,銷售品種達20多個。他們還進行了野菜棚栽,賣出了好價錢。“小村姑”成為城里人的熱門話題。生態給太平鎮帶來新前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寬。當地人說:“有了綠色產業鏈,生態路上奔小康。”雙陽僅僅是吉林省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類似“小村姑”的品牌,在各大城市熱銷。白城的生態芥麥、長白山的無公害藥材和木耳等,不可勝數。再以經濟欠發達的白城市為例,他們以燕麥開發為重點,建設綠色健康食品生產基地,還有有機糧生產基地、濕地草原藥用植物生產基地等。這些基地的后面連著的是一批循環經濟型的深加工企業。生態致富的路在生態省建設的統領下不斷拓寬和延伸。這些令人振奮的事例說明,生態省建設最大的動力和潛力都在農村,億萬農民期待著生態省建設給他們帶來富裕。吉林農村出現的農村生態奔小康組曲,不僅是近年來農民積極性的一次大噴發,而且是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載體。三是加快發展標準化農業。目前吉林省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示范帶動、市場拉動的農業標準化運行機制,企業和養殖戶的標準化意識進一步增強。實行標準化生產,堅持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日漸被企業和農民所接受,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擴大了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促進了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四是積極發展畜牧產業。 乾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牧業小區建設工作,強化措施,完善政策,扎實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08年,全縣新建牧業小區11個,牧業小區總數達到54個,畜禽養殖總量達到693萬頭(只),實現牧業產值7.6億元,比2007年增長46.5%。他們采取政府扶持、信貸支持、社會投入、農戶自籌等多種渠道籌措資金保障了牧業小區建設的資金需求。2008年,全縣共投入牧業小區建設資金1.8億元,投入財政資金6.28萬元用于小區養殖戶貸款貼息。在政府的引導和優惠政策的激勵下,部分集體、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和縣內外客商紛紛投資興建高標準、大規模的養殖場和牧業小區。長青牧業小區就是由個人投資興建的,現已投入資金5000萬元,建成標準化牛舍12棟,引進肉牛1000頭,建成后總投資可達1.5億元,牛存欄量可達5000頭、年出欄量達10000頭
2 開發利用農村優勢資源,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根據農產品資源和農業產業現有基礎,努力把資源、農產品、市場、農戶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一是吸引“三資”開發農業。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業開發項目的扶持政策,突出以抓工業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支持多元化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組織發展,依托原料基地進行深加工和主要技術及產品開發,形成有一定影響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現代營銷業。牢固樹立扶持龍頭企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的理念,落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重點扶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著力培育中小規模農業企業,協調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類企業,力求形成大中小齊全、門類配套、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集群,健全完善農業產業鏈。二是大力培育農產品牌。我們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的同時,把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與培育農產品品牌結合起來,在已經創立的不倒翁粉絲、旺潤火腿腸、金五粉絲等農副產品品牌的基礎上,下大力氣培育一批國家、省、市著名商標品牌,進一步提高品牌農產副品的市場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加農產品的含金量,提升農產品綜合競爭力。三是發展農村商貿服務業。鼓勵超市、連鎖經營等新興業態向農村延伸,配套建設農副產品批發配送中心。不斷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和完善農村經營體制,積極引導和鼓勵各種經濟成份參與農副產品流通和經營,著力發展以技術、勞動和資本為聯合體的“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和壯大黃川草莓、石梁河葡萄、西榴蔬菜等各類田頭專業批發市場,大力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各類營銷大戶,促進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流通,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內實現種養加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更加廣泛地帶動基地生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企業、農戶互利共贏。
3 強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堅持把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村經濟的現實增長點、農民增收的主抓手。一是拓展就地轉移主渠道。加快建成以縣城為核心、以中心鎮為支撐、以一般鄉鎮和一批中心村為依托的三級城鎮建設體系。二是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充分發揮勞動力培訓中心、鄉鎮勞動所作用,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學歷培訓,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輸出勞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能。三是推動“鳳還巢”工程。積極引導農民轉變就業觀念,大力弘揚創業精神,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倡導外出務工人員“鳳還巢”,引導廣大農民成為創業主體,變“打工仔”為“小老板”。
4 著眼于改善村鎮容貌,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統籌鄉村的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一是建設新房舍,按照“節約性社會”的要求,體現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地域特色的居住房。二是新設施,不斷完基礎設施,重點加強交通、水利、電網及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形成內暢外聯、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比較完備的水利設施和安全飲水體系,安全統一的城鄉電網和方便快捷的廣播通信網絡。三是新環境,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體現新農村時代特征,按照衛生標準建設生活垃圾區、污水溝、廁所、畜禽住所,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改良工程:改水,改善農民用水狀況,建蓄水池,安裝自來水或飲用安全水,解決人畜飲水與農用水的困難;改廁,修建衛生廁所,修建下水道;改灶,在農村大力發展戶用沼氣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推廣節柴節煤灶。
5 狠抓基層基礎工作,加快農村規范化進程。
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村級規范化建設,全面實行財務、村務、黨務“三公開”,全力推行“兩會制”,對涉及群眾利益的村務大事,由村“兩委會”提出決策議題,提交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表決,然后由村干部執行。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民情懇談制度及村規民約,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打進民主監督制度,成立村務公開小組、民主理財小級,實行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積極化解村級債務,嚴格控減農民負擔,控制新債發生,規范農村干群行為,逐步實現村民自治。力爭再用2年時間,使全縣所有村級組織達到規范化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