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
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是以億萬民眾脫貧的強烈愿望與執政黨那種“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的強烈執政危機感互相推動,而浩浩蕩蕩發動起來的,是自下而上的破舊立新和自上而下的規劃實施完美結合的偉大革命。
上世紀90年代進入小康社會后,中國改革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注重GDP增長提升政績的強烈愿望與企業管理者占據更多生產要素的強烈愿望的結合。在相當程度上,官商形成利益共同體,或曰“既得利益階層”。深化改革,最大的障礙往往是“既得利益階層”。而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和整個80年代居于改革舞臺中央的普通民眾,則急劇邊緣化。據社會學家孫立平等人的研究,改革初期激發中國活力的社會流動到90年代基本停止,官民、貧富分野而且代際相傳,從社會底層進入社會上層的門檻越來越高,基本上難以逾越。這一情況值得我們憂思。如果一個社會大面積堵塞了底層民眾的上升通道,這個社會就將喪失變革的動力和能量,結果可能會像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一樣,民怨、民憤淤積,最終可能會沖毀改革以來形成的經濟繁榮和制度化成果,出現全社會上上下下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因此,近年來黨內一些感時憂國的有識之士發出“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呼聲,尤為可貴。我覺得,事實上,如何對待民間推動改革的力量,是封堵、漠視,還是鼓勵和因勢利導?把廣大民眾改善物質生活、維護個人權益、擴大政治參與,看作中國社會進步的動力,可以調動、整合,還是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需要“嚴管、嚴控、嚴查”?這一點是衡量決策層思想是不是解放,改革是不是動真格的試金石。
面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襲來,中國新階段改革發展的動力和希望究竟何在?如果說改革30年前兩個階段的主要動力,來自民眾脫貧的強烈愿望與執政黨強烈的執政危機感互動,政府注重GDP增長提升政績的強烈愿望與企業管理者占據更多生產要素的強烈愿望相結合,那么今天,中國改革發展的新動力、新希望就在于:執政黨堅持科學發展,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改革的強烈愿望和嶄新執政理念,與新社會階層、新社會組織、新意見階層及廣大民眾強烈要求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的完美結合!
近來,我們常說企業對投資要有信心,公民對消費要有信心,還有一個信心可能更為關鍵,就是政府對自己的人民要有信心。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這是共產黨人的經典口號,我們說了幾十年。但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勇于擔當的膽識,需要視民如傷的人道主義情懷,說到底,也需要領導層的坦然自信。不僅要教育人民群眾相信黨、相信政府,各級領導干部自身也要相信人民群眾,是經濟和社會雙“維穩”的主體和動力,而不是在群體性事件等場合“維穩”防范的對象。要相信黨和政府具備改革創新的能力,相信“領導層的質量”和“人民的品質”,具備抵御世界經濟危機、化解規避潛在社會動蕩、甚至化危為機,邁向世界強國的政治實力。要真正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并智慧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樣才能匯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如此,則中國前途幸甚,中國人民幸甚!
(摘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