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祥林
直言不諱提建議
1948年8月初,國民黨在中原地區作戰失敗,蔣介石主持召開“三年來戡亂檢討會”。
何應欽作軍事形勢報告,承認兩年多來兵員損失三百余萬,武器彈藥損失也不計其數。有人說:“共產黨在江西時,只有那樣一點力量,打了10年都解決不了。現在,他們發展成為這樣大的力量,我們遭到如此重大損失,這個仗還怎么再打下去?”
蔣介石把兩年來軍事失利的原因,歸咎于前方各將領貪污腐化、貪生怕死、指揮無能,對于統帥部在指揮上的失誤,則虛晃一槍,不做檢討。
白崇禧心想:你指揮作戰連一個交警大隊、一個步兵營也要干涉,弄得前方將領束手束腳,動彈不得。虧你還在日本學過軍事,甭說是步兵指揮官,說你是步槍指揮官也未必合格。打勝了功全歸他,打敗了全推得干干凈凈。
輪到白崇禧在大會上發言,他直言不諱地說:
“宜川一戰,胡宗南的劉戡所部5個師全部被殲。洛陽一戰,邱行湘被俘;豫東一戰,區壽年兵團的6個師和黃百韜兵團一部9萬余人全部損失;襄陽一戰,康澤被俘,戰略要城襄陽丟失。抗戰后剿共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實力以5比l的絕對優勢超過共軍。何以不到兩年,戰略上的主動就從政府方面轉到共軍手中?”
接著,白崇禧又提出6條“戡亂”建議,其中有一條是專門對著蔣介石來的。他憤憤地說:“統帥部應尊重各級指揮系統的權力,上級不能越級指揮,下級不應越級報告與請示!”
全場掌聲大作,熱烈擁護。蔣介石微笑著,也拍了兩下手,回到官邸就大罵白崇禧“居心叵測”。
推崇毛澤東兵法
會議期間,郭汝瑰把一本共產黨東北野戰軍印的《目前的戰略問題》附在文件后面,呈遞給蔣介石。蔣介石不知道這本小冊子是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的節選本,閱過后感到“很高明”,遂批上“印發”二字,作為大會學習材料。
與會者中,有人讀過毛澤東的那兩本書,翻開發給的《目前的戰略問題》,目瞪口呆,驚愕地竊語:“簡直成了毛澤東主義的學習大會了。”
白崇禧對毛澤東的一些重要軍事著作,也是頗有研究的。相反,他對蔣介石的軍事指揮才能,卻并不怎么看重。
四平戰役,白崇禧奉命督戰,民主聯軍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大踏步地后撤。白崇禧指揮國民黨美械部隊一路狂追,從四平到長春、吉林。白崇禧的如意算盤,是一鼓作氣追到佳木斯和滿洲里,既使不將林彪擒獲,也可將其逐出東北,趕往蘇聯。
不料,白崇禧忽接蔣介石來電,命令他停止追擊,且規定部隊不準渡過遼河。蔣介石的理由是:據情報反映,長春駐有6000名穿便服的蘇聯紅軍,怕與其發生軍事沖突。白崇禧本想“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杜聿明拿出蔣介石的手令。
白崇禧不服,乘飛機回南京,當面向蔣介石陳言。蔣介石仍然以怕引起與蘇聯紅軍的軍事沖突為由,禁止追擊。白崇禧則認為,林彪所部全線潰退,已無斗志,即使有6000名蘇聯紅軍,也不足為懼。況且,按照雙方的協定,蘇聯紅軍早就該撤回國了。如果繼續追擊成功,只留下少數部隊駐防,騰出來的5個美械機械化師,就可以入關作戰,在華北跟共產黨決戰。
不久,蔣介石與白崇禧一起到長春視察。白崇禧再次建議向北滿出擊,蔣介石仍不置可否,只是要白崇禧早日回國防部當他的國防部長,東北的軍事交由杜聿明指揮。
事后,白崇禧百思不得其解,李宗仁點撥了他:“如果你把林彪部隊殲滅了,那桂系影響不就更大,桂系勢力不就深入東北了嗎?”
嘆國民黨失人心
淮海會戰開始前,白崇禧曾經提出“守江必守淮”的策略。他向蔣介石提出:首先,中原只能設一戰區,以利于集中兵力,機動使用;其次,華中“剿總”應設在蚌埠,以利于緊靠南京,取得補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采取攻勢防御的作戰方針,使中原的國民黨軍運動于江淮河流山谷之間,完成守淮守江的任務。
但是,蔣介石一條也沒采納,在徐州設立了另一個由劉峙主持的“剿總”,“華中剿總”也沒有設在蚌埠,而是設在漢口,只能指揮長江上游軍事。
白崇禧對國民黨人心盡失感受頗多。在晚年的回憶錄中,他談到一件往事:1949年,他任“華中剿總”司令,視察江防工事時發現,工事里搓麻將的比比皆是,且以長官居多,罰不勝罰,于是嘆道:“人心散了,空有工事何用!”
果然,“百萬雄師過大江”時,蔣介石精心構筑的防線一觸即潰,土崩瓦解。(摘自《毛澤東點評國民黨著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