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林
想要了解中國最新軍事動向的西方人,應該仔細分析中國對馬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研究。這是五角大樓得出的結論。
馬島戰爭,是二戰之后最激烈的海陸空聯合作戰。英國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四艘海面戰艦、兩艘登陸艇和一艘集裝箱船被擊沉,特混艦隊的其他許多艦船受到破壞,傷亡逾2500人,其中,907人死亡。世界各國都試圖從這場
沖突中總結經驗,但對它關注最多的,莫過于中國的防務專家。
缺乏海空作戰經驗
中國的防務專家重視馬島戰爭,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中國缺乏現代作戰經驗,尤其是在海上和空中。北京經歷的最后兩次戰爭,是1962年的對印度之戰和1979年的中越之戰。但這些沖突純粹是陸戰,沒有涉及空軍和海軍。
第二個原因是馬島戰爭的非對稱性。中國通常繼續把自己視作弱國,要面臨強大的軍事對手,尤其在海上和空中。
第三,馬島戰爭和假想中的臺海沖突有很強的戰略相似性。和臺灣島一樣,馬島是一組島嶼,離大陸海岸線不遠。而且,沖突發生后,都可能面臨一個西方強國的介入。假如臺海發生沖突,對美國是否會軍事干預的問題,中國戰略家渴望作出客觀的評估。另外,解放軍必須準確地了解自己的部隊,避免犯過高估計自身作戰能力的錯誤。
老式飛機顯威力
與西方不同,中國軍事專家在評估馬島戰爭時,認為阿根廷方面擁有空中優勢。中國認為,阿根廷未能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從而導致失敗。他們的結論是,這既不是由于裝備落后,也不是因為飛行員作戰不勇敢,主要的問題是:“阿根廷空軍基本上沒有任何經驗,沒有為打擊艦艇作好準備。”
空中作戰的指導思想不正確,導致嚴重的后果。例如,阿根廷飛行員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重力彈,而重力彈并不是襲擊艦艇的理想武器。一位中國海軍專家描述說:“有些這樣的炸彈雖然命中目標,直接穿過艦體卻沒有爆炸,大大減少了英國艦艇的損失程度。”
盡管有這些失敗,阿根廷空軍仍然取得一些戰果。中國戰略家從中受到鼓舞:“依靠攻其不備的戰術,就連20世紀50年代美國產的A-4天鷹式攻擊機,也多次成功地突破了英國艦隊的空防系統。”老式武器如果得到正確運用,仍能提供重要的作戰能力,這在解放軍中激起強烈的共鳴。
小型航母不管用
解放軍對航空母艦的使用很感興趣。英國海軍的無敵號、競技神號兩艘航母,適合北約聯合作戰背景下的反潛作戰,并不完全適合于馬島這樣的戰爭,無法有效奪取戰場制空權。
解放軍認為,英軍的空防,過于依賴小型航母:“這場戰爭表明,英國缺乏一支完整的可在航母上部署的空軍聯隊(既沒有預警飛機,也沒有遠程戰斗機)。”“如果英國方面具有總體優勢,那么,他們為什么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損失?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他們的截擊機太少,只有28架海鷂。”同時,對于阿根廷人未能有效利用其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解放軍戰略家給予嚴厲的批評。
此外,是否擁有空中加油能力,對海戰的勝負至關重要。“在阿根廷方面,好幾架飛機在飛行中因燃料耗盡而墜海,這證明了在海戰中空中加油機以及中遠程飛機的重要性。”而英國方面“在馬島戰爭期間,英國飛機進行了600次空中加油,只有6次失敗,成功率達到99%。”
巡航導彈破強敵
中國人在審視馬島上的空戰時,一個戰例對他們影響最大:阿根廷的超級軍旗式攻擊機,利用“飛魚”反艦巡航導彈,擊沉了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商船,獲得驚人的成功。
解放軍丁一平中將認為:謝菲爾德號被擊沉,是海戰史上首次使用反艦巡航導彈對艦艇發動突襲的戰例,它改變了海戰的手段。
中國海軍的分析人士認為:“阿根廷空軍本來可以徹底摧毀英國航空母艦,但是,阿根廷武器庫里‘飛魚反艦巡航導彈的數量不足。”
阿根廷反艦巡航導彈的成功運用,對世界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海軍認真地研究了阿根廷的作戰經驗。隨后,美國在近戰武器系統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長,研制新型巡航導彈、開發電子干擾系統。
馬島的空戰經驗,在提高中國空戰能力方面,得到了體現。中國一直在積極研制預警飛機,空中加油機也受到解放軍的重視。
核潛艇爭奪制海權
中國人在分析馬島海戰時,特別強調海底戰的重要性。
阿根廷海軍規模并不小,但它的裝備陳舊,事實證明其實際戰斗力相對薄弱,英國的兩艘核潛艇的游弋,就能夠破壞阿根廷艦隊的幾乎全部活動。1982年4月29日,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國征服者號核潛艇擊沉,323名阿根廷軍人喪生。中方認為:“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沉沒,給阿根廷艦隊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阿根廷海軍因未能發展反潛作戰能力,受到嚴厲批評。
中國核潛艇設計師黃旭華指出,英國潛艇的速度快,能及時部署到遙遠的戰區。擁有能夠高速行駛的潛艇,對于英國這樣的國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英國與美國不同,已不再擁有全球基地網絡。中國在海外沒有基地,這似乎是支持發展核潛艇的一個理由。可以在核潛艇的基礎上,建立具有相當大勢力范圍的藍水海軍。
一艘潛艇逼退大艦隊
不過,阿根廷海軍并非一無是處,常規潛艇圣路易斯號的行動,受到解放軍海軍的重視。馬島戰爭中,圣路易斯號給英國戰斗群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艘潛艇至少3次穿越了英國艦隊強有力的反潛屏障。
但是,阿根廷武裝部隊的備戰程度較低。阿根廷海軍擁有4艘潛艇,只有一艘可以投入作戰,有的魚雷發射之后偏離軌道,還有一些則沒有爆炸。即便如此,中國海軍的戰略分析家認為:“馬島戰爭中的海底戰告訴我們,現代反潛戰仍是最困難也最具挑戰性的——就連一支潛艇小部隊,也能迫使海面戰艦撤離。”
據此,北京在海底戰領域取得穩步進展。自1996年以來,中國增加了超過36艘新潛艇,其速度大大超出美國情報部門的估計。中國正在建造4個級別的潛艇,還從俄羅斯進口令人生畏的基洛級潛艇。
中國的海上作戰能力,還可沿著多個方向進一步發展:建立強有力的海面部隊來保護海上航道,甚至組建航母戰斗群來投放作戰力量。不過,中國海軍認為,潛艇戰能力是馬島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海軍能力之一。
兩棲登陸結碩果
近代軍事史上,兩棲作戰的例子較少。有些戰略家甚至宣稱,士兵們從艦船上跳下來,并向海灘發動攻擊的時代已經過去。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并未命令登陸艦上的海軍陸戰隊隊員發起海灘登陸戰。顯然,這樣做的代價太高。
在現代條件下,兩棲作戰是最為困難和復雜的軍事行動,它嚴重依賴“三權”:信息、空中和海上的優勢。
解放軍丁一平中將注意到英軍在圣卡洛斯灣兩棲作戰的成功。他強調,英軍的偽裝技術,對兩棲作戰行動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騙過阿根廷軍隊,英國對隱蔽在圣卡洛斯灣登陸的主力部隊,進行了多方面的偽裝。”馬島的地形,也使英國有機會實現幾乎未遇任何抵抗的登陸,英軍的兩棲作戰經驗,有許多地方值得借鑒。
多年來,中國試圖打造可靠的兩棲部隊。這種努力,被西方分析家嘲笑為“百萬人游水過海”。西方軍事專家認為,考慮到兩棲作戰的艱巨性,這完全不切實際。
然而,中國軍隊現代化取得的穩步進展表明,北京擁有越來越多的供其發動兩棲攻擊的作戰方案。有消息披露說,中國擁有一種新的大型兩棲攻擊艦、一種新型氣墊登陸艇以及一種新型攻擊直升機。馬島戰爭的經驗表明,
即使在艱難的地形條件和作戰條件下,兩棲作戰仍然是可行的。
運輸工具影響勝敗
馬島戰爭的一個重要經驗,是英國迅速地動員了民用運輸工具來為戰爭服務。解放軍專家說:“英國海軍的軍用運輸船相對較少,在戰爭期間,它主要依賴征用商船。在10天至15天內,有四十多艘商船被部署參戰。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貨船,經過7天至10天的改裝,可以運輸20架鷂式戰斗機。”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阿根廷這方面受到了嚴厲批評:“由于缺乏海運手段,致使大批供應物資積壓在大陸港口,守衛馬島的部隊得不到足夠的服裝、食品和彈藥。”
一名解放軍專家認為:“馬島戰爭的經驗證明,戰爭勝敗與運輸工具的動員問題緊密相關。中國的海運和空運基礎設施的改善,為跨海進行兩棲作戰和海島作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過去10年中,從公路、鐵路到飛機場和港口,中國在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取得了非凡進步。中國的民用航空設施和商船數量,已成為東亞力量對比中的戰略因素。
(摘自《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