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近年來,福州市鼓樓區始終按照省委提出的“科學發展,四求先行”和市委提出的在建設海西兩個先行區中“打基礎、樹形象、走前頭、作表率”的要求及區委提出的全面推進海峽西岸首善之區建設的工作部署,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又好又快地推進海西首善之區建設有機統一起來,推動鼓樓步入又好又快發展的上行通道,呈現出經濟持續增長、后勁持續增強、民生持續改善的良好勢頭。“十一五”以來,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5%。2008年,全區生產總值達412.8億元,比增1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7.3億元,比增23.3%;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203.6億元,比增37.5%;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1.8億美元,比增27.3%;財政總收入達22.7億元,比增26.4%;地方財政收入13.6億元,比增2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萬元,比增17.6%,高于全市平均數。在全市“六賽六比”中連續四年獲得城區組第一名,2007和2008年均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取得全市績效評估優秀的佳績。
突出發展服務業。編制《鼓樓區服務業規劃綱要》(2008-2015年),出臺《鼓樓區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實施辦法》,從2008年起區財政預算每年安排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以上,用于扶持傳統和現代服務業。緊緊圍繞稅源經濟,積極促進商貿業態結構調整,東百、大洋、永輝等大型商貿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英國保誠集團、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美國玩具反斗城等世界500強企業先后落戶鼓樓,為鼓樓區發展現代服務業增添了新的亮點。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入駐鼓樓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的有63家,全國100強企業在鼓樓設分支機構、辦事處或在鼓樓投資的有38家。服務業已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服務業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已達76.5%,高于全市34.4個百分點。
加快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推進軟件園五期建設,引進巔峰軟件、優普軟件等一批IC企業、動漫企業落戶,瑞芯等企業躋身全國同行業先進行列。現園區入駐企業292家,其中超億元13家,超千萬元27家,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53項,園區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近600項。6家企業成功上榜2008年“中國軟件業務收入百強企業”。2008年軟件園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0億元,比增25%,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信息產業聚集地。同時,加快福州高新區洪山園提升步伐,編制了福州高新區洪山園產業提升規劃及控制性詳規,并進入實施階段。洪山園通過“騰籠換鳥”,積極培育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環保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全區經省科技廳重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43家,占全市三分之一強。
扎實推進宜居城區建設。持續推進城市建設工作,近年來啟動了65個城建項目,拆遷量約150萬平方米,動遷居民一萬兩千多戶。三坊七巷、烏山歷史風貌區等項目搬遷工作已進入掃尾后期階段。烏山歷史風貌區石天景區、屏山公園鎮海樓景區、溫泉公園改擴建一期工程竣工對外開放。新增公共綠地及街頭綠地約20公頃。完成北大路等道路景觀整治。通過城市建設,進一步減少了房屋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隱患,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緩解了道路交通擁堵狀況,改變了城區面貌,完善了城區功能,增加了稅源經濟的新增長點。
著力增強文化軟實力。著力建設閩都文化核心區。連續成功舉辦三屆福州南后街元宵燈會,南后街(花燈)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閩都鄉學講習所”受到社會關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禪和曲等6個項目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圍繞構建和諧文化,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和諧鼓樓、文明城區建設,溫泉公園激情廣場大家唱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在全國形成了品牌效應。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五有”要求,將全區可用財力大部分投在民生方面,使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市民。在“學有所教”方面,啟動多所學校教學樓建設,校舍面積達5萬平方米,促進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均衡。安排20所小學、1所中學接納農民工子女就讀,使他們能得到均衡受教育的機會。在“勞有所得”方面,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小額擔保貸款、就業援助、勞務派遣等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和下崗人員再就業。“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實現動態脫零目標。在“病有所醫”方面,理順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體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標率為70%。在全市率先實行“藥品零差率”,藥品零差率銷售范圍和品種不斷擴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在“老有所養”方面,大力發展慈善助老活動,居家養老繼續擴面,同時動工興建4000平方米的鼓樓社會福利中心。在“住有所居”方面,加快安置房和社會保障房建設,近年來動建安置房約100萬平方米,回遷面積近20萬平方米。
近年來,鼓樓區圍繞打造海峽西岸首善之區推進科學發展的工作實踐充分說明,只要不折不扣地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不斷克服發展道路上的困難與挑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