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曼
摘要:藝術是以情感人的,沒有情感就沒有真正的藝術。藝術創作是一種生命本能的沖動,是一種直覺,是一種在認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情感表達方式。藝術作為精神產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要求藝術家把強烈的情感滲透到創作過程里、物化到作品中去。版畫創作也正是情感物化的過程,是藝術家呈現心跡的過程。版畫與其它藝術種類不同,其媒材的不確定性、技術的繁復性、表達的偶然性,都是它自身獨具的特征。
關鍵詞:版畫情感
由于版畫的語言特征在于“印痕”的確認,因此展示與呈現痕跡的技術過程始終伴隨著版畫家們的創作歷程,藝術家在創作中更熱衷于技術、技巧的探索,不知不覺中忽視了主體觀念的明確性,淡忘了對生活現狀的感受和體悟,作品中缺失了情感與精神含量,這與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相違背。
技術是藝術創作的必要手段,但并不是藝術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情感的表達才是藝術創作的靈魂。因此,在版畫創作過程中,既要重視版畫語言的錘煉,更要注重生活的感觸和深層情感的表達。只有技術與情感的完美融合,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版畫作品。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對版畫創作中的情感因素展開分析。
一、情感的自然流淌是版畫創作的靈魂
情感是藝術的源泉和靈魂,藝術創作中的一切活動都受到情感的支配,都是藝術家發自內心的情感軌跡。任何偽善、虛假、平淡的情感只會造成藝術品的蒼白無力、難以感人。
藝術作品要表現的不僅是形式語言,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在創作中,藝術家總是根據自己豐富的情感和心靈的感受來組建畫面,讓自己的情感與心境借助于恰當的技術與媒材流淌出來。因此,藝術創作實際上是藝術家內心情感的表白,是其心靈軌跡的寫照。從一些優秀的作品中不難看出,藝術家筆下所描述的一切,無不與其內心感受息息相關。技術在這里充當了實現畫家精神理念和作品藝術價值的橋梁。無論什么樣的新技法、新媒材,只有承載真實而豐富的情感才會傳達出深刻的精神內涵,藝術作品才具有自身的價值。
視覺藝術的極致,在于利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難以具體化的感情。藝術作品作為情感表達的物化形態,其內容不是純客觀再現和逼真摹寫對象,而是經過藝術概括,包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是一種心靈的物態化。因此許多優秀的作品中深深感動著我們的不僅是高超的技術技巧,更是作品中傳達出的真摯情感、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主觀思考和態度、時代的情感和民族的情感。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藝術品只有以情動人才能達到“悅智悅神”的境界。由此,我們可以領悟到,只有傾注了感情的藝術方有創造性、感染力。
二、情感的源泉是藝術家對生活深刻的感悟
社會生活的變化催生藝術的蓬勃發展或衰落,生活給予藝術家取之不盡的情感源泉。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使觀者產生共鳴和共同的訴求。中國新興版畫的興起便是最好的例證。
新興版畫的興起是客觀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上世紀30年代,在外憂內亂不斷的情況下,木刻成為一種立竿見影的斗爭武器,畫家們拿起刀和木版來表達心聲、抒發情感——對動蕩與不安的悲憤、對自由與平等渴望。這種強烈的情感使作品顯示出咆滿的精神內涵,它揭露反動勢力的黑暗統治,激發人民大眾的抗敵情緒。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產生。胡一川的《饑民》《囚》,陳鐵耕的《母與子》,李樺的《怒吼吧:中國》等。上世紀40年代是新興木刻由歇化向民族化轉變的時期,這既是藝術大眾化的要求,又是藝術本身的進步和發展。藝術刻門走出自己狹小的圈子,去接觸真實的人與社會,作品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對生活情節的描述更加具體、生動。例如力群的《豐衣足食圖》,古元的《運草》《冬學》。新中國成立后版畫發展進^新興木刻的成熟期。在和平年代里,藝術家擺脫了社會重負后,情感態度與審美心理都發生了變化,于是版畫作品出現了審美歡愉情調和優雅化趨勢,這是向畫家主體內心的一種回歸,是畫家審美意識增強、版畫走向自立的表現。它以其特有的語言形式敏銳地反映了新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變化,成功地捕捉了時代精神在人們內心的折射。如彥涵的《老羊倌》、古元的《劉志丹和赤衛軍》、李樺的《征服黃河》、晁楣的《北方九月》等。在新興木刻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的藝術家帶著激昂的情感投入到版畫創作當中,他們深刻地體驗生活,在許多優秀作品種都顯示出他們的深沉情感。
生活引導藝術家去思考,情感激發藝術家去創作,這種情感一旦被人們所理解,產生啟迪和鼓舞,藝術作品中便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三、情感貫穿于版畫創作的全過程
版畫作品是版畫家情感歷程的物化結晶,沒有情感的藝術形象是沒有生氣和神韻的。版畫創作作為一種情感活動,是藝術家用版畫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豐富情感的過程。情感在整個創造活動中,誘發各種心理因素,積極參與創造活動,使整個創造活動都染上情感色彩。藝術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動人,就在于其中凝聚著強烈的情感,在于創作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上都滲透著與之相應的情感。
在創作活動中,情感的表達不是單一、簡單的還原過程,伴隨著創作的展開,藝術家一邊通過物質媒材來表達情感,同時在表達情感的過程中,藝術家又深刻地體驗了所表達的情感,于是情感表達與技術合二為一了。德國版畫家珂勒惠支在她的版畫創作中就始終伴隨著難以遏止的情感。她在創作一組戰爭題材的作品時,最初選擇銅版畫來表達,但當她發現銅版所呈現的語言特征無法與她心中的情感共鳴時,她痛苦不堪,于是重新尋找新的語言形式。正是這種想要表達內心情感的強烈愿望,誘發她對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斷開拓和求索,在這一過程中,她的情感不斷的深化,最終使情感得以宣泄。這既是她情感表達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對技術的追求,對媒介物發揮極致的選擇與應用,是以藝術家內心情感的需要為目的的。正如她自己所說:“我的藝術是有目的的。”在這個過程中,情感脫離了原始的狀態,由最初對生活在饑餓、貧困中的人民的同情,到內心涌動的愈加強烈的反抗和奮爭精神,再到最終與藝術形式融匯表達出對人類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博愛。在這個實現目的過程中,情感不斷的強化、熔鑄和升華,藝術家隨著創作過程的展開,不斷地加深著對情感的理解。因此,藝術創作過程,是發現與融匯的過程,是深化藝術家對自己情感理解的過程。情感的本質是運動的,情感之美孕育于它的動態之中,時而舒緩、輕柔,時而猛烈、沖動,而情感的表達也在這多姿多彩又矛盾重重的運動中不斷的發展,最終產生“心會神通”“物我俱化”的力量。
情感是藝術家萌動的情思,是自我對世界的情感態度、審美關照,是心靈對外部世界的沉思冥想。在版畫創作過程中,情感始終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最活躍的元素,是藝術家創作活動的原動力,也是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真誠的情感是藝術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想象,也就沒有藝術創造。蘇珊朗格在她的著作《情感與形式》中說過,藝術品本質上是一種表現情感的方式。它們所表現的正是人類情感的本質。
呈現心跡,是版畫創作最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6版。
[2]丹納,藝術與哲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0版。
[3]孫美蘭,美術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版。
[4]何立主編,經歷綜合,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1版。
[5]馮黎明,技術文明語境中的現代主義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8版。
[6]齊風閣主編,20世紀中國版畫文獻,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