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從孩子出生起,光線、空氣、溫度、聲音、撫觸……就緊緊包圍著這個小生命,當然,他(她)也開始了不斷地感知世界、探尋世界的神奇生命之旅。
抓住感官敏感期,豐富感性認識
據研究,0—6歲是孩子智能發育中的感官敏感期,他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判斷環境里的事物。這個階段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刺激源,去不同的場合,接觸不同的人和事,面對不同的新情況。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只要該行為不具有危險性或符合道德規范要求。家長應該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增強孩子的親身體驗,這樣孩子的形象思維會不斷豐富,知識經驗也會不斷積累,才會進行日后的關聯和創新。
期間,孩子還會表現出對許多細微事物的興趣,他(她)會很興奮地告訴家長,螞蟻在搬家呢,紐扣上的花紋很好看……家長應該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觀察,給孩子提供放大鏡,這些實際的行動比言語上敷衍性質的表揚要有力量,所以千萬別小看這些舉動。
珍惜寶貴的“為什么”,呵護好奇心
家長有沒有被孩子連環問“為什么”問到煩的體驗?你是怎樣應對的呢?當今社會,我們時常關注問題的解決(problem solving),但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流行一句話叫“發現問題是水平,解決問題是能力”。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孩子的水平通常在成人之上。面對“為什么”的時候,有時哪怕是荒唐可笑的“為什么”,放下手頭工作,積極傾聽并認真地予以回答,和粗魯應對、不耐煩地敷衍了事所導致的結果是不同的。這個結果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是否得到了保護,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是否得到了激勵,所以,這個一問一答的交流過程顯得比問題的答案更為重要。好奇心是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一定要精心呵護。
不經意地設疑,激發創造性思維
除了孩子給家長提問,家長也要反過來給孩子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無需精心設計,生活處處皆學問。不經意地提出一些問題,和孩子一起探討,千萬不要居高臨下地設疑,充當考官的身份。比如,晚餐后散步,看到空中的云層飄浮很快,家長可以裝作很驚訝地問孩子:“快看天上,我發現今晚的云朵飄得很快,這是為什么呢?真奇怪呀!”你等來的答案有可能是出乎意料的——“天黑了,云朵就害怕了,要趕快回家啊”;“他們一定是急著去月亮家做客吧”;“因為后面有超人在追他們啊”……家長不要追求答案的正確性,但要用孩子的語言適當地予以引導,“我想一定是風在后面追趕他們吧”。
問題的種類很多,可以是開放性的,可以是推測性的,可以遣詞造句,也可以故事續編,可以圖形推理,也可以生活實踐。
提供設備和空間,鼓勵“搗鼓”
當孩子為了給花草澆水,把自己弄得渾身濕透的時候;當孩子為了試驗牛奶泡阿華田的口感,在桌子上灑滿“實驗用品”的時候,當孩子為了觀察小蝌蚪的成長,把爸爸的玻璃杯拿去當容器的時候;當孩子為了驗證烏鴉喝水的故事,把家里珍藏的花瓶打碎的時候……
家長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創造性探索能否繼續,家長要用開放、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狀況,甚至還要參與孩子的探索過程,幫助孩子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還要盡一切可能提供設備和空間,鼓勵孩子進行實踐。并允許失敗。家長的這種寬容和尊重將更加有助于孩子創新潛質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