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真
裕固族作家鐵穆爾的散文《蔚藍色的山脈》讀來讓人感受頗深,作者那種對故鄉的思念,對逝去生活方式的追憶以及對自己責任的認知都極易讓人產生共鳴。文中使用了大量獨特的意象,從蔚藍色的祁連山脈到牧場上空棕色翅膀的鷹,從天邊的牧人之星到金色的哈日嘎納花,從正在消失的祁連山大動脈黑河到夏日塔拉的最后一頂帳篷,再到一直以來壓在作者心頭的沉沉的那捆柴,作者為什么大量使用這些獨特的意象,這些意象又被作者賦予了哪些含義,這正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內容。
作者的生活是“時常在城市和牧場間徘徊游弋”的,他的牧人生涯總是時斷時續。18歲時的他生活在牧場,生活就像“牧場上空的那只棕色翅膀的鷹一樣輕松愉快”。而青馬庫克正是作者這時生活的好伙伴,風雪天里騎著青馬庫克回家,高興的時候與青馬庫克一起分享,累的時候也和青馬庫克一起分擔。牧場上空的雄鷹和作者胯下的青馬庫克象征了他年少時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牧場生活,是他美好的回憶。但回憶終究是回憶,美好的東西總易于流逝。
最明顯的就是祁連山脈生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祁連山的森林和草原就像是作者小時候和姐姐放牧時所見的“被狼咬碎的羊皮,血跡斑斑、支離破碎”,瀕臨消失的危險。森林和草原也是有生命的,它們的消失給大自然帶去極深的傷害,作者用被狼咬碎的羊皮這個形象又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意象賦予了正在消失的森林和草原一種悲傷的色彩。森林和草原在消失,曾經奔騰不息的黑河水也在消失——人為修建在黑河大峽谷的“八九個新建的電站將滔滔北流的黑河水切斷了,峽谷里已經看不到多少流淌的河水”,祁連山曾經的大動脈如同一位悲凄的少婦般“滿懷憂傷地嗚咽著,向北邊的沙漠絕塵而去”。滿世界都是現代化的“冷冰冰的鋼鐵機器”,而那古歌里曾說過的“灑滿乳汁的山川”只能在回憶中尋找。
改變的叉豈止是自然環境。“山下是昔日的草原,如今的耕地”,過農耕生活的農民們的遷入不但改變了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也逐漸改變了裕固族牧民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環境里連小鳥的生存都會受到威脅,“農家的驢馬騾子會踩爛你的窩,山下的孩子會找到你的窩拿走你精心孵育的蛋,城里的惡少會用槍打死你……”善良的作者不由得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唉!你呀你,你為什么不會在離人遠一點的地方筑巢呢?”草原的荒漠化,草場變為耕地,這一系列事實對裕固族牧人原有的生活狀態產生了影響,“牧人們開始在鐵絲圍欄分開的夏牧場上修建磚房了”——在牧場上蓋起了固定的磚房,游牧的民族逐漸開始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帳篷和蒙古包這種傳統生活的代表正在消失,就像作者所說,“我們家的這頂帳篷也許是夏日塔拉最后一頂帳篷”,而蒙古包“早已在我剛剛學會走路時就賣給生產隊了”。
以上種種引起了作家對本民族傳統流失的一種危機感,一種想為本民族做點什么的一直甩不脫的使命感,即很久以來一直壓在作家心頭的“那捆柴”。這捆柴不但壓在少年作家的背上,也壓在成年作家的心上,作家“沒法甩掉它,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背著它,像背著那捆柴一樣,在茫茫風雪中蹣跚又笨拙地移動著”。背負著這樣沉重的民族使命,作者希望他能為自己的民族做些什么,做些對得起自己裕固族身份的事情。
他對祁連山脈、草原和牧人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斷斷續續的調查和研究,與本民族牧人的交流讓他感覺到興奮——他感謝上天,讓自己“有幸出生在這個神圣山脈的懷抱中,在他的庇護下才見識了那一個個可怕而又迷人的角落,那驚心怵目的人和事”。他熱愛自己從小生長的這片土地,他急切渴望能為這片土地做些什么,他不斷地追問自己是否盡了全力。最后他確定自己的確盡力了,他的內心獲得了一絲安慰。
作者從自己祖輩的經歷中獲得了力量,他認識到“所有的成就最終都會被超越,所有的紀錄都會被打破,所有的名聲都會褪色……”行文至此,作者對正在改變的故鄉的焦慮轉變為追求內心的寧靜。他拋開了一切,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訴自己“唯有心靈的寧靜是真正有意義的”。他將走過那“最后的河流、群山和草原”,他將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祁連山的改變,森林和草原的消失,黑河水的日漸干涸,游牧生活狀態的改變。他回歸了自然,他相信“這個蔚藍色的山脈和我,還有山脈上空那燦爛的牧人之星構成的原子物質是一樣的”,而當他死去時,他“沉靜的靈魂會在這蔚藍色的山脈之上的星空翱翔”。
不論是生活在祁連山地區的裕固族,還是生活在其他地區的民族,有一種東西是大家共通的,那就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傳統的流失,對原有生活狀態的改變所產生的恐慌,以及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想要做點什么來挽回逝去生活的那種迫切心情,和壓在心頭的重重的責任感。作者也是如此,從最初的“被狼咬碎的羊皮”到“冷冰冰的鋼鐵機器”,還有“建在夏牧場上的磚房”,不論是對自然環境的改變還是人們生活狀態的改變,作者都持否定的態度。他的心頭因此一直壓著一捆重重的柴—那是他的民族責任感。而他也不愧于這沉重的責任感,曾一度不停地追問自己到底盡了全力沒有。
從農耕文化的遷入,磚房的建造,再到水電站的建設,現代文明一步一步地侵入這片蔚藍色的山脈。冷冰冰的機器矗立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黑河水因此變得日漸枯竭,這是現代文明對原生態赤裸裸的傷害。被破壞的不僅是脆弱的生態環境,還有同樣脆弱的傳統文化。延續千年的傳統生活方式遭到了現代文明的無情挑戰而走向分崩離析。牧人出身的作者,卻只能像自己的很多同胞一樣,眼睜睜地看著本民族文化被現代文明破壞,眼睜睜地看著本民族傳統的流失卻無能為力。作為個體的作者在強大的現代文明面前是如此渺小,他個人的小小努力改變不了現狀——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一直折磨著他。
但事實上,不論是作者還是我們都明白,社會的發展是不可逆的,時代的腳步并不會為個人的憂思而有所停留,而是一直向前邁進。在這樣一個高速運轉的社會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存在種種沖突。有人努力復興傳統文化,有人全盤接受現代文明。而與他們都不同的是,在《蔚藍色的山脈》中,鐵穆爾最終在心靈中找到了解決之道:他以憂郁的文字尋求心靈的寧靜,他認識到自孩提時代他就常常思念的一個地方,那“秋日金黃的草原,白樺林里已經落葉紛紛,小河在陽光下閃爍,我在山岡上下了馬”的地方,只能是“人煙渺渺的遠方”。這樣的一個圣地終究只能存在于他自己的心底,那遙遠而美好的回憶中。他的心靈因之在喧囂的社會中沉靜下來,回歸了自然,也回歸了那片蔚藍色的山脈。
責任編輯安殿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