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一顆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知識與科技作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化成長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亮點。立足于我國相同產業中的中小企業桑群發展的現狀,依據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成果。結合產業結構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并結合典型案例,運用案例分析、比較分析、實證分析等方法,揭示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桑群演化的機制,并針對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治理對策建議。
關鍵詞: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2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0-0007-02
1相關理論依據
1.1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的概念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就已經產生了,但產業結構的概念的產生就比較晚。一般認為,產業結構概念的應用始于20世紀40年代,開始應用時這一概念的意義和定位還很混亂:產業結構既可以用來解釋產業間和產業內部的關系,也可以用來解釋產業內企業間的關系結構以及地區間產業分布。隨著對產業經濟學研究的逐步深化,產業結構的概念和研究領域也逐步界定下來。按照產業結構的研究內涵和外延的不同,對產業結構的研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種觀點認為:產業結構是研究分布在國民經濟資源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運動關系,“這是產業發展形態理論”的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產業結構是研究產業間技術經濟的數量比例關系,即產業間的“投人”和“產出”的數量比例關系。這是“產業聯系理論”的觀點。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是這兩種觀點的總結。
1.2比較優勢理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較之于另一國均處于劣勢(即無絕對優勢),仍存在雙方互利貿易的基礎。前一個國家可以專門生產和出口絕對劣勢相對小的商品(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同時進口其絕對劣勢較大的商品(有比較劣勢的商品)。
克魯格曼認為,這個看似簡單的李嘉圖比較優勢原理,卻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個勞動生產低于貿易伙伴的國家,只有憑借其更低的工資,而不能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進行競爭,這樣該國還能從國家貿易中獲利。
1.3競爭優勢理論
萬克爾·波特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集群是培育特色產業競爭優勢的有效組織形式,因為它“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有利于新企業的形成”。
“鉆石模型”是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核心之一。依據該模型,決定產業集群競爭力或失去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因素主要有四種,其原因在于它們影響了產業集群內的價格、成本和企業所需要的投資,即影響了投資收益率的諸因素,其中每種要素都是產業組織結構或作為產業基礎的經濟特征和技術特征的一個函數。由此可見,如果某種產業組織結構的自身優化能對這四種因素發生影響,那么該產業組織所在的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也就成為可能。
2相關概念的界定
2.1傳統產業的含義
對于傳統產業的界定有好多不同的說法。本文理解為;傳統產業是相對于新興產業而言的。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劃分,可以講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分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這種劃分是一種相對的概念,這一個時期是新興產業,過了一段時間就會變成傳統產業;有一些傳統產業由于吸收了全新的技術,會形成新的分支,這種分支可以屬于新興產業,如生物農業、應用先進技術進行改造的制造業等;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懶以生存的基礎產業,在任何歷史時期,傳統產業總是占最大的比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而新興產業發展很快,但當其發展成為占很大比重時。它就變成為傳統產業,這時又會有新的新興產業出現。傳統產業主要是以常規能源為動力、以機器化生產為特征的物質生產工業,多屬于勞動密集型,部分為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主要以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傳統產業主要包括鋼鐵、煤炭、電力、建筑、汽車、輕工等產業。可見,傳統產業主要由第二產業中用傳統技術進行生產的產業所構成,傳統工業是傳統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
2.2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的內涵
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運用傳統技術、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體、為獲取外部經濟和對外競爭優勢等目的,一企業間非正式契約關系和產業鏈或者供應商——客戶關系等聯系形式,尤其以發達的專業市場作為企業間內部要素的聯結方式,大量集聚在某一特定地區,從而形成的一種具有長期協作與競爭關系的地域性中小企業集聚體。集群內企業間的這種長期關系是依靠某種非正式的契約——即所謂的“信任與承諾”等人文因素來得以維持。
3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3.1我國傳統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現狀
3.1.1單個企業規模較小。企業集群總量規模卻很大
集群中的企業大多是資產規模在百萬元一下的傳統產業類中小企業,但由于聚集區匯集了多家企業,因此區域集群的總量規模很龐大。如在浙江諸暨大唐的襪業產業區,雖然80%以上的企業資產量在50萬元以下,戶均襪機擁有量僅為8臺,但8000家襪子生產企業、2000家配套企業的整體協力,使大唐的襪業產量達到50億雙,產值近百億元。可見,企業集群的總量規模是很大的。
3.1.2部分地區的企業集群內網絡發選,分工協作較強
在塊狀經濟集聚區內,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要求建立起形式多樣的聯合與協作關系,形成了以專業化協作為基礎的產前、產中及產后多個環節密切相連的產業鏈。在這樣同業的企業集群內存在進行產品設計、營銷策劃、產品銷售的最終企業,也存在著大量向最終企業提供中間制品和服務的專業化生產者。這些企業通過分工和合作共同構成了一個產業的主體。
3.1.3企業集群擁有自己的主導產業
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一般都以某一主導產業為主體,并產生對上下游關聯產業的更為激烈的需求,從而推動這些關聯產業的發展,進而在一個地方形成一種完整的產業鏈條,這種效應會產生加倍的經濟效益。在這樣同業的企業集群內存在著進行產品設計、營銷策劃、產品銷售的最終企業,也存在著大量向最終企業提供中間制品和服務的專業化生產者。他們都是小規模的中間企業,這些企業通過分工和合作共同構成了一個產業主體。
3.2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所面臨的問題
3.2.1集群的相對封閉性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不利于企業集群的發展壯大
具有開發性特征的企業集群可以使各種資源在集群內得到優化配置,從而有利于使企業集群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也就有利于集群本身的發展。反之,僵化與封閉的集群則會損害企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我國,傳統性中小企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封閉性,這主要表現在企業
集群中家族制企業的封閉性以及地方政府的行政管制所帶來的封閉性。我國傳統性中小企業集群很大一部分是由家族制企業組成,而家族制企業由于其具有天生的地緣、血緣、親緣性,使得家族制企業具有封閉性,這種封閉性妨礙了優秀的人才與資源順利進入到以家族制企業為主體的企業集群。
3.2.2集群內企業多以專業化市場為紐帶,集群內的分工難以向縱深發展
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大多都是依托于當地的專業市場,多數是以“一鎮一品”的形式存在。這些專業市場幫助在市場周圍的中小企業克服在資金、信息收集、開辦營業網點、拓展營銷網絡等方面的缺陷和劣勢,成為連接大量中小企業的接點。但隨著中小企業群的產能和規模的擴大,本地專業化市場的局限缺亟待突破。企業集群之間的聯系仍然以橫向聯系為主,企業之間通過內部部門專業化配套簡歷和以產業鏈條為紐帶的少。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還處于較低層次,集群內的分工也難以進一步想縱深發展。
3.2.3集群內企業技術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差
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內的企業雖然通過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等不同方式進行技術創新,增強了企業競爭優勢,提高集群競爭力。但是,由于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足以保障持續進行技術創新的資金和研發力量,加上集群內缺乏科技人才,造成推動技術創新的力量十分有限。
3.2.4企業經營者和職工隊伍素質偏低
目前,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多數是在有特定成長環境的地區,有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基礎上組建的,企業經營者大多數是改革開放以來由脫離土地的農民成長為企業家的,多數人文化素質較低。觀念陳舊,管理方法落后,對現代營銷策略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知之甚少。職工隊伍文化素質也不高。風險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夠,且流動頻繁,工程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致使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品牌意識淡薄。
4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依據創新設計生產高新技術產品這對于改造傳統產業來說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由此帶動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通過傳統產品知識科技含量的增加,實現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二是在傳統產品上逐步附加擴大產品功能或改變產品屬性的高新技術系統,通過傳統產品中高新技術系統所占比重的不斷增加。實現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
4.2實施“區位品牌”
由于經濟外部性的原因,大中型企業不愿意單獨組織代表區域廣告宣傳的大型活動,因此為宣傳集群整體形象,政策和行業協會有必要積極參與組織,按企業的規模或銷售合理分攤,消除了緊急外部性,增強了大中型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組織大型宣傳活動。
4.3集體營銷
首先,區域政府可以利用國有資產或聯合集體企業發揮公共服務的作用,成立零售、批發營銷中心,形成商品的集散地,如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紹興的輕紡城。不僅降低了本地企業的運輸、庫存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廣告宣傳效應。其次,對于一些消費類產品,如化妝品、領帶等,以“區域品牌”的形式,設立帶有壟斷性質的專賣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取縱向一體化壟斷利潤。
4.4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為技術創新打好人才基礎
企業必須珍惜人才,留住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的機制。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在這里,企業要改變觀念,不僅重視技術型的“硬專家”,而且要重視管理協調性的“軟專家”。必須清楚,技術創新離不開合適的環境,而這一環境的獲得需要由管理協調專家來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