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東
摘要:我國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正處在一個寒冰期,而法學專科的學生就更為嚴峻,除外部環境的因素之外,法學專科學生的培養模式的缺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創新法學專科學生的培養模式是解決就業難的一個關鍵點。
關鍵詞:法律;??迫瞬?;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D0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 98(2009)11—0120-02
1法律專科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
1、1法律??迫瞬排囵B目標的現狀
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法學??频囊幎?,原來法學專科的專業均改為法律事務、司法助理、民事執行等。現在各??茖W校均以開設法律事務專業為多,但法律事務課程的設計,教學的手段和方式基本上還是按照原來法學本科專業進行。法學??频呐囵B目標和法學本科的培養目標基本相似,沒有太大的區別。法律??迫瞬诺呐囵B沒有自己成熟的目標,法律專科人才培養目標的缺失就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直接影響到法律??迫瞬排囵B的前途。
1、2法律專業人才就業難的原因
(1)法治環境不夠理想。
自“依法治國”的問題首次由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到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到1999年憲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逐漸為廣大社會公眾所知悉。經過多年的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法治觀念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主流思想。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針對目前中國的法治發展水平和狀況,中國已經啟動并將繼續推行的法治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的觸角已伸入立法、行政、司法等諸多法治環節。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人治”排斥“法治”的傳統不可能立即得到徹底根除。人治的影響還將存在,是完美法治環境的最大障礙。比如,決策的非民主化,行政權力過大,司法不能獨立,法官徇私枉法現象較為嚴重等司法腐敗問題還有待加強,法律普及方面還存在薄弱等。對人治的信賴,寄希望于某個人,糾紛解決機制和規則充斥著人治的色彩,導致法律的權威難以真正樹立。法治環境的欠缺以及由此產生的法治需求的低迷,導致法科畢業生的就業范圍相對狹窄。
(2)傳統行業很難進入。
選擇法律專業的同學,除了因為法律職業的神圣和自己的興趣,也考慮到將來的發展前景。從就業單位性質上來看,黨政機關依然是法律類畢業生的首選。其次是企事業單位,二者占了需求總數的近70%。同時選擇到部隊、海關、武警邊防等單位的也在逐年增加。如:據不完全統計,2003屆政法類畢業生到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占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業單位的占25%左右,到部隊、海關、武警邊防的占到10%左右。時下畢業生青睞的傳統就業行業,如政府機構、黨政機關等,由于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正在大大減少人員需求。另外,國家機關錄用公務員已全部進行公開招考,參加公務員考試仍是目前法律專業畢業生進政法部門就業的唯一渠道,能考入國家公務員隊伍并非易事。由于職位的有限,常常出現幾十個、幾百個報考者競爭一個崗位,必然導致大多數畢業生遭到淘汰。
(3)社會資源不足。
社會資源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礎之上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個人發展所必要的資本之一。法律專業的學生長期呆在象牙塔里,對社會缺乏了解,更談不上對社會資源的把握。一方面是社會需要大量的法律服務找不到適當的對象,尤其的低端市場,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律人才沒有事可做。對在校的法律專業學生,應當積極走出校門,獲取到律師事務所或政法機關實習的機會,向法律界的前輩學習,將理論學習和實務學習相結合,積累相關工作經驗。同時,在參與實踐過程中,面對開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獲取途徑,較容易得到有利的資訊,可以節約求職成本,彌補信息的缺乏,提高就業的機會。跟相關單位的接觸,讓更多人了解、認識自己,在與對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關系,為自己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2法律??迫瞬排囵B存在的問題
2、1專業口徑單一
(1)雖然1998年進行了法學課程設置改革,但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0年,我國的法學教育正面臨著一場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法學專業的學生是被按照學校的統一計劃來培養的,而不是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培養的。由于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和專業必修課等課程的學習都有最低學分的要求,因此,學生能夠真正選擇專業選修課的機會是很有限的。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成良首先提出了專業選修課在課程中所占比例問題:“根據我個人了解的數據,我國法學院本科教學中,專業選修課與專業必修課的比例為3:7,至于專業選修課在所有課程中的比重就更低了,只占17%左右。也就是說,在法學院四年2700課時左右的學習中,本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未來選擇職業的需要,自主決定學習的課程時間不到20%!”由于缺乏學習主動權,導致了專業結構簡單,知識體系單一,人才的培養如同流水線生產,難以形成自己的專長和優勢。本課學生尚且如此,??茖W生更加嚴重,很多學校連選修課都沒有,知識結構非常單一。
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簡單的技術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綜合性、復合型人才是現代社會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單位也更青睞綜合素質強的畢業生。中國加入WTO后,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對法律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復雜的國際經濟活動中,必須掌握經濟、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和外語等綜合知識,只懂的自己的本專業遠遠不夠。因此,應當給予法律專業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鼓勵他們跨學科,跨專業,學有所長,學有所專,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2、2法學教育大眾化與法律職業精英化的沖突
目前,全國開設法律專業的大學已經近620所,在校法律專業的學生約36萬人。自1999年擴大招生規模以來,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普通高校法律專業的本科生人數增長了幾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設綜合性大學,在師資、硬件設施尚不完善之際,先后設立了法律類專業并大規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規模擴招外,法律??疲诙W士學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學教育,在招生數量上也有了飛速的發展。除正規法律院校(系)外,還有各種與法律有關的“干校”。此外,還有函授、電大、自考、夜大、業大、職大等多種形式的法律教育。由于法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熱門專業,接受法學教育的機會在增加,在校生人數不斷增長,法學教育出現了大眾化的趨勢。而法律職業的專業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法律傳統之一,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法律職業的發展趨勢。我國自2002年首次進行了全國的統一司法考試,欲取得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均須通過統一的司法考試并取得合格的成績。統一司法考試雖然沒有覆蓋法律職業的全部,但是覆蓋了法律職業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實行司法考試制度以來,2002年司法考試的全國通
過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司法考試的低通過率和法律職業的高門檻,決定了雖受過法律教育的高校學生。在畢業時卻并不能輕易邁過這個門檻。從事法律職業。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并非招聘律師、法官和檢察官,也對法科畢業生提出了司法考試資格證的要求。
正是因為法律職業需要本科及以上文憑,所以法律??频慕逃吞幵谝粋€相對尷尬的局面,大量的專科人才游離在法律職業之外。
3對法律??迫瞬排囵B目標的建議
3、1法律專科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國法律??迫瞬诺呐囵B模式長期以來都以抄襲本科培養模式為主,基本沒有什么大的區別,所以這樣的現狀肯定影響到法律??迫瞬诺呐囵B,因此如何創新法律專科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筆者認為我們既要考慮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又要考慮到我國司法制度的現狀,還應該結合學習西方國家的一些先進的經驗。探索一條適合我國法律??迫瞬排囵B的成熟培養模式。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1)加大我國法律??迫瞬诺膶嵺`操作能力,讓學生走出校門就能獨立處理簡單的糾紛。(2)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參加自學考試,力爭在畢業時拿到本科文憑,以彌補學歷上的不足。(3)除法律知識課程外輔修其他相關的知識,拓寬知識結構,增加就業機會,以彌補就業難的困境。(4)既要做好向法律職業精英階層沖刺的準備,也要做好從事基層法律服務者的打算。
3、2法律??迫瞬排囵B課程的重新設計
我國法律專科課程的設計主要是根據本科教育來設計的,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為了培養我國的法律??迫瞬?,應根據新的培養模式來重新設計我國法律??频慕虒W課程,堅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應減少理論課時,加大實踐課時的學習。
3、3法律專科人才培養教學方法的改進
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以老師灌輸型的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以傳授法學理論為主,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差,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因為沒有學歷上的優勢而很難找到與法律相關的工作。為了能體現我國法律??茖W生的優勢,必須加大實務能力的培養。為此,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減少課堂的理論教學,二是增加學生的課內實踐活動,三是增加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到司法機關中實習,接觸法律實務的實際,增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安徽經濟管理學院法律教研室在修訂教學計劃中就增加了實踐課即在第4學期、第5學期的最后一個月讓學生集中到司法機關實習,這應該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法學專業學生就業在當前正處于寒冰期。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悲觀下去,對法律專業,尤其是法律??凭褪バ判?。種種信息表明,中國巨大的法律市場需求尚未開發,廣大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的法律需求和服務還沒有啟動。就個人律師的擁有量而言,根據國家有關的統計資料,全國現有律師15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律師的數量僅0.8個,這個比例不但低于發達國家,例如:美國30人,英國15人,而且,還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別達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業方面講,我國現有企業5000萬家,僅有4萬家聘請了律師當法律顧問。目前面臨的種種挫折,只是暫時的。作為法律??平逃?,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應當善于開拓,改革目前的培養模式,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有不同的目標定位。相信終會冰破泉涌,每個法律專科人都將有屬于自己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馬煥秋,高職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2]譚建林,高職高專法學實戰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