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芬
摘要:從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必要性出發,提出了此工程的實施對于優化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TU2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1—0270—02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都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部分中小學布局進行調整,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創辦寄宿制學校,這對于發展農村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農村寄宿制小學在創建中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各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1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教育公平又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把農村義務教育搞上去,不斷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確保全體適齡少年兒童都能享有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的機會,是構建和諧社會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但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很多教育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1、1西部地區教育的呼聲
在我國的國有面積中,西部地區占了71.4%,在這些西部省區中,有7個省(區)的山區、半山區面積在50%以上,5個省(區)的牧區和山區的面積占70%以上;我國的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區也全部集中在西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辦學形式使西部地區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低水平的教育投入難以保證基本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
西部地區地廣人稀,有一師一校點約9萬個,占全國校點的80%以上;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荒漠地區,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學生需要寄宿。許多孩子為了上學要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因此,西部地區這種特殊的情況呼喚寄宿制的到來。
1.2學校布局調整引來寄宿制
20世紀80年代,由于小學、初中開始進入高峰期,各地特別是一些鄉鎮、農村采取分散布點辦學、學生就近入學方式,把學校辦到學生家門口,形成規模小、布點多的辦學格局。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效果的顯現,學齡兒童人數逐步減少。農村新生人口的不斷減少,使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存在的辦學規模小、教學點分散問題變得更為突出,這種情況使得教育資源存在浪費的同時,教學條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于是,農村學校的布局調整成為必然。
另外,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卻是驚人的,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村人口的不斷減少,并由此造成了當前我國農村特有的一種現象——留守兒童的增多。
基于以上因素,國務院制定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部分中小學布局進行調整,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創辦寄宿制學校。
2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實施,帶來了教育資源的重組和整合,提高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師隊伍,卻也給農村和農村學校帶來了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資金投入難保證
首先是建設資金缺口大,學校實行寄宿制后,必將增加大量的學生,原有的設施無法滿足全部學生的就學需求,教室、宿舍、食堂、活動場地是學校建設的重點,財政雖然安排了專項資金,實際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嚴重的資金缺口。主要原因是上級撥款不能及時到位,地方配套無法保證,地域、天氣等因素導致建設成本加大等。其次是維持學校運轉資金無來源。學校不同于企業,沒有償還債務的能力,長此下去學校將無法維持正常運轉。第三是寄宿學生生活費無保障。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寄宿生大多來自偏僻貧困的山區,家庭經濟困難,家長難以按時支付其子女的生活費,政府雖然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但是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由當地財政承擔,對于國家級貧困縣來說,無疑又是一大難題。
2、2師資隊伍難跟上
學校實行全員寄宿后,寄宿生的年齡參差不齊,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太小,生活無法自理,這就要求學校增加保育員、保衛、校醫等專業崗位,以保證學生的安全,監護學生的健康。但是,目前沒有這些人員編制。學校不得不自行解決人員安排和工資待遇問題。其次,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更長,活動量增大,這就要求教師更有愛心和耐心,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但是,這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
2、3學校管理難度大
寄宿制學校建成后,學生相對集中,寄宿的學生年齡減小,數量增多,這必然會給學校的管理增加難度。首先體現在低年級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差,食宿生管工作量大,每周往返車輛安全等,學校盡管嚴密管理,但令人擔憂。其次是不同年級學生的作息時間和課程結構不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睡眠課時、活動安排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第三是在衛生、防疫、安全等諸多方面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壓力。
2、4學生就學成本提高,控制輟學工作難度增大
一是寄宿學生生活費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就餐費、路費等是提高寄宿生就學成本的主要原因。二是偏遠村寨個別生輟學可能性增大,一些偏遠山寨,家長不理解寄宿制辦學,認為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加上交通閉塞信息不通。學生為數不多,家長出于種種考慮,要么推遲適齡兒童上學時間,要么讓學生輟學在家,導致學生流失。
2、5思想認識不到位
由于長期以來受學校辦到家門口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一些村干部積極性不高。個別村干部認為在自己任期內學校被撤并不光彩,丟失面子。個別家長不放心,孩子年齡小且孩子多擔心老師照顧不周,親人不再身邊擔心會被人欺負,家長擔心孩子安全等等。
2、6閑置校舍利用率不高
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后,大多數在20世紀80年代建的村小學被撤并,造成大量閑置校舍,產權矛盾便顯現出來。閑置校舍有的被作為村辦公場所有的由村委出租給個體加工戶作廠房;有的出租給農戶養雞鴨;也有的未作任何利用。但是教育部門都很難與村里協商或簽訂有關協議,受益甚少,管理使用整體上呈無序狀態,校舍獲得的收入也都歸入了村里,根本不能補助到學生身上。
3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對策
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面對新形勢,農村、農民、農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教育支撐,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首先應當兼顧農村實際,應該充分考慮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杜絕學生因家庭負擔加重或者其他原因而輟學的現象出現。為此,我們建議:
3、1給予政策傾斜,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寄宿制學校建設資金落實
國家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給予政策傾斜是解決
困難的最根本的途徑。一是要建立新的投入機制。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主體為縣級政府,但國家級貧困縣的經濟十分困難,無法改變本地區農村教育經費嚴重短缺的現狀。所以應建立新的財政體制,區分地區差異,進一步提升國家級貧困縣農村義務教育政府投資主體的重心。二是應制定學校的消赤減債計劃,讓學校擺脫債務,輕裝上陣,建立完善的學校基本運轉資金保障體制,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和良性發展。三是進一步完善貧困學生的救助體系。要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兩免一補”資金及時足額發放。目前,“兩免一補”的補助是遠遠不夠的,且生活費補助按要求是縣財政負擔,國家級貧困縣的本級財政根本無法承擔,貧困學生輟學的現象還能繼續存在。所以建議相應提高國家級貧困縣貧困學生的生活補助標準,并建立上級財政為主,縣級財政為輔兩級財政共同承擔的分擔機制,確保貧困寄宿生不流失。
3、2要健全學校管理制度
寄宿制學校承擔著比普通學校更多的管理責任。要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責任到人,管理到位,不留死角。加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飲食衛生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生活自理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獨立自主意識。組建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和鄉村參與學校管理,整合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構建全方位的管理監護體系。調整山區寄宿制學校學習時間,使寄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安全到校、平安往返,校方應與家長簽訂學生接送責任書,確保安全第一。
3、3科學合理安排布局,穩步推擊逐步集中
一是集中辦學要同地區發展與人口發展趨勢相結合,同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建設相結合,同區劃調整相結合。這樣才能夠減少大幅調整帶來的沖擊力,照顧不同地域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確保建成后的寄宿制學校生源穩定,辦學規模穩定。二是集中辦學要考慮可造作性,在辦學規模上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分列學校規模要求。在調整學校布局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邊遠農民子女的上學問題。不能單純追求辦學集中,結果造成合并后的班級規模過大,不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還增加了教師的負擔。要從實際出發,做好長遠的規劃,按照當地人口發展的趨勢該撤并的予以撤并,暫不宜撤并的逐步壓縮辦學規模,適當時候再考慮撤并,盡量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
3、4加強宣傳動員
學生早出晚歸、在家門口讀書的習慣已延續了幾十年,創辦寄宿制學校,老百姓會算經濟賬、安全賬,思想上一時可能還轉不過彎,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講清道理,化解疑難,排除阻力,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參考文獻
[1]賈小娜,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圮實[J],河北教育,2007,(5)
[2]徐樹清,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實戰與思考口],河北教育,2007,(7)
[3]揚奉先,關于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調研與思考FJ],安徽教育,2006,(10)
[4]楊承賦,田繼承,辦好讓人民滿意的農村寄宿制學校[J],湖北教育,2006。(12)
[5]謝觳,岑順林,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度對策[J],貴州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