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
這個星球表面積的71%都由湛藍的海洋所覆蓋,然而遺憾的是,龐大的攝影器材陣營中,只有不到1%的設備能夠陪伴好奇心滿滿的我們探索這廣袤無垠的水下世界。Canon PowerShot D10,即是這少數群體中的精英分子之一。
4月27日
畫質訴求與便攜性的博弈
滿懷欣喜的抱著潛水期待抵達三亞,結果被告知先要去拜廟登山,失望之余,還失手把D10掉在地上摔了個結結實實。所謂的禍不單行,也不過如此吧。而雙喜臨門的意思應該是指:三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其實遠比我想象中的精彩,圓潤可愛的D10實則還有著強悍的三防特性。
D10的外殼材質為聚碳酸酯最大厚度約2.5mm有著良好的抗震性能,光學部件及機內結構得到充分保護。前蓋與后蓋的邊緣部分還特別進行了加固處理,發生磕碰時可以有效的減輕并吸收來自前面及側面的撞擊。依設計標準D10可以承受自1.22m高度的自由跌落。不光機身接縫處均嚴格密閉,液晶屏之上也加用了一塊2mm厚度的保護屏,確保D10能耐受10m深度的水壓。可在低溫下正常運轉并具有穩定驅動力的高扭矩馬達,則令D10于-10℃的戶外環境中,仍能夠可靠工作。
3倍光學變焦,35-105mm焦段覆蓋這樣的成像規格,與其它品牌的同級三防機種差異不大,最顯著的區別是D10并沒有采用流行的潛望鏡式鏡頭結構,仍舊保持了傳統的伸縮式鏡頭設計。理論上說這將提供更好的成像品質,但基于防水性上的需求,鏡頭的整個變焦過程都需要在密閉的鏡筒內實現,這也造成了D10微感臃腫的外形觀感,攜帶性方面亦會受到影響。鏡筒突出當然也有好處,水下攝影時便于雙手持機,穩定拍攝。畫質上的優勢則更明顯一些,解像能力與層次傳達都屬同類型產品中的一流水準,美中不足的是廣角端有可以察覺的桶形畸變。
論操控性,D10是我使用過的三防機種中,最理想的型號之一。鍵位排布符合人體工程學,鍵感亦很舒適,絲毫感覺不到這背后其實有著嚴密的防護性保固。不過就整機的造型而言握柄處流暢圓潤的線條很難提供扎實的持機手感。好在機身四角都可以安接腕帶選購配件中還包含肩帶、頸帶、鉤環帶等豐富的輔助裝備。
以極限環境下的拍攝需求來說,與其提供巨細靡遺的手控功能倒不如把一按即拍的自動化模式做到足夠智能。對于日常使用也是一樣道理。D10搭載的DIGIC 4影像處理器將面部識別功能進一步完善,PowerShot系列新品中實現的智慧AUTO模式也出現在D10上,依主體,距離色彩等拍攝信息,自動在侶種預設模式中優選。雖然有著全天候工作能力,但D10的智慧AUT0模式里沒能順勢加入對水下、雪天等拍攝環境的智能識別。當然雪景、潛水這類拍攝模式,是可以在場景選單中找到的。

4月28日
雙鏡片結構消除起霧困擾
準備下水拍攝之前,同行的一位朋友煞有介事的建議我將D10標配的藍色彩殼換成橙色的那一款一一鯊魚對橙色比較敏感,如果真的在海里遇到鯊魚襲擊,手中的橙色彩殼D10,能起到防身的作用。雖然是個善意的玩笑,但D10頗具新意的彩殼可換設計,的確讓人很感興趣。除了藍色與橙色之外,還有灰色與迷彩涂裝可選。
對于緊湊型的D10,我并不期待它能提供多么持久的續航能力,CIPA標準測試下220張的連續拍攝張數,也基本算是同級產品中的主流水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水下環境中想要更換備用電池簡直是癡心妄想,為海底攝影做好充分的電力準備,顯然是重中之重。以實際使用來說,滿電狀態下的NB-6L標配鋰電池支持一次時長約為1小時的潛水拍攝,還是綽綽有余的。
水下拍攝過程中,我兩次因為潛水鏡起霧,阻擋視線而不得不上浮來處理。潛水教練解釋說,這一方面是由于習慣性的鼻子出氣造成,另外則是因為溫差的關系。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海水的水溫也越來越低,鏡片外側遇水冷卻,與鏡片內側形成了溫差,潛水鏡內的空氣凝結成許多細小水滴聚在鏡片表面,干擾了觀看效果。讓我倍感訝異的是,同樣的物理特性似乎對D10失效,反復的上浮下潛,鏡頭絲毫沒有任何起霧的征兆。事實上,這一因素早在D10的開發設計時就被納入考量,最外層的鏡片采用了特殊的雙鏡片結構,兩枚鏡片之間填充有低濕度空氣,既能夠有效減緩溫度的傳導,溫度驟變時也不易出現水霧凝結的現象。三防特性之上,D10更為實現優異的成像效果做了諸多努力。相較三防數碼相機領域內的先行品牌,佳能在產品特性上的思考顯得更為深遠。
水下攝影時,D10的智慧AUT0模式以及場景選單中的潛水模式都值得信賴。潛水模式的拍攝效果更為艷麗,畫面的對比度較大。由于水中的通透性稍差色彩及反差方面的自動優化,還會帶來更加明銳的觀感。智慧AUT0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自動控制合焦方式,當看到姿態優美的海葵海星等生物,游近拍攝,無需進行切換,即可得到淺景深效果的微距成像。
相比1.5m、3m防水這樣的“戲水型”產品,10m防水的機體特性讓D10有了真正可以人海探秘的能力。不過,實際拍攝時,下潛的深度反而成為我最擔心的問題。由于不方便了解當下的水深很害怕因為潛水深度超過D10的設計極限而對器材造成損傷。如果在后續型號中加入水壓顯示的功能,于LCD上實時呈現,那將是對使用者的加倍體貼。

4月29日天氣晴
小眾精英的大眾滿足
盡管離開酒店前往機場的時間定在11點、終于有機會睡個懶覺,我還是一大早就爬了起來,打開電腦向每一個在MSN上冒泡的同事、朋友,炫耀昨天的D10水下攝影。比較遺憾的是,各位的反應多是“……相機編輯當然能有各種應情應景的器材來用就算我們去岸潛,也不會為此特意買臺潛水相機……”好吧。我承認這里面有虛榮心作祟,針對拍攝題材張羅一臺最適合的器材也算這份工作僅有的“特權”。不過,把D10局限在“潛水相機”,實在是讓它受了委屈——先不說3cm近距合焦、IS光學防抖等拍攝特性,IP6X級別防塵,-10℃抗凍1.22m抗震,可都是不折不扣的三防機能。
D10是三防數碼相機陣營中的新鮮面孔,但顯然,它的加入經過了深思熟慮和充分準備。豐富的配件令其的戶外應用十分便利。肩帶可讓D10緊貼用戶身體,使用頸帶則能夠解放雙手,對于攀巖愛好者而言將D10掛在腰間的鈞環帶則是最佳選擇。
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并非D10的功能太過強大,而是眾多嬌貴的攝影器材制約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和使用欲望。或許隨身的數碼相機就本應如此,三防機種當然不僅適用于極端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即便環境惡劣,依然有定格的可能,如同漫漫人生路不全是風和日麗一樣崖壁上的辛勞與暴雨里的堅韌,也不該只屬于記憶——看起來特型特款的D10,才真的能夠勝任生活感動的全情記錄。
唯一需要考慮的是,我們的一生中,潛入水底的幾率大概只有6.71%,登上雪山的幾率約為9.29%,在大雨磅礴時刻戶外跋涉的幾率不會超過13.57%。不過,選購能陪伴你環游世界經歷人生的Canon PowerShot D10之時,100.00%需要為它卓越全時工作特性支付相對應的筆不菲的采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