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博
8月12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草案)》。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兩點,第一是強調節能環保、綠色經濟,特別是強調了低碳排放的重要性;第二是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目標作為各級政府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重要依據。自此,“低碳經濟”正式進入了常規描述當中。
但是,要想把《草案》落到實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專家研究過,2006年中國GDP總量占到世界總量的5.5%左右,但是中國為此消耗的標準煤、鋼材和水泥,分別約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我國現在每百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近6倍。
這種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一直以來占據著中國經濟的主要地位,而這種高消耗往往被我們的低人力成本、低權利優勢所抵消,很容易被忽視。只有在其他成本隨著經濟發展而顯現并提高時,高消耗才成為中國經濟很難承受的東西。
更嚴重的情況在于,一直以來,雖然我們已經開始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低碳經濟”前期投入的成本巨大、回報周期長,由于經濟發展尚未到達某種程度的原因,這么巨大的成本是普通民企以及很多國企都無法承受的。按照慣性的發展,目前很多企業無法籌集用以改造的資金和技術,因此沒有愿望或者能力進行轉型。
很多中國企業由于缺少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得不采取低成本的運作方式,這樣的方式往往也是高消耗的。比如,新疆油田的回采率平均為40%,而陜北一些油井的回采率不足20%,這意味著,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噸僅能開采出100多公斤,而其余800多公斤都被白白浪費。資源大量浪費的背后是石油開采企業僅從成本考慮,拒絕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注水技術。
還有一種情況也制約著“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建筑采暖、空調能耗均高于發達國家,其中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現在這種情況在各地的重視下,已在不斷改善。
但是,建設環保設施以及其他東西,在初期會被各地政府大力推行,但設施建設好以后,往往會擱置不用。這是因為國家已經開始重視環保,相應的建設是可以伸手要錢的,而以后的維護則是需要地方財政進行支持。這樣一來,建設有好處可以拿到,而維護則要從飯碗里倒出來,環保設施與低碳排放之類的工業即使有了基礎建設,實際上并未運行。
推行低碳經濟,最關鍵的還是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而這往往是最困難的。如果不能形成人人以推行低碳經濟為光榮的社會輿論氛圍,恐怕低碳經濟也就無可持續可言。當我們天天在抱怨氣候變暖所造成環境變化惡果時,卻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真正的環保并不僅僅是企業或者國家的責任,更需要的是從個人做起。每天少開一天空調可以節省8千克碳,自駕車少消耗100升汽油,就等于少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堅持爬樓梯,下班電腦就關機……通過這些簡單的方式就可以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除此之外,低碳生活還可以使人們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這對資源匱乏的中國經濟發展而言也是不小的貢獻。在使用核能為主的法國,人均碳排放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歐國家絕大部分依賴可再生能源。和這些國家的居民相比,我們無論在意識上還是生活方式上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所以,從目前的狀態來看,實現“低碳經濟”固然是大勢所趨,甚至內外部的環境也都初步具備,但其中所將面臨的障礙也還是不少的。如何能克服理念與實際的差距,恐怕短期之內難以找到一條捷徑,而只能是一點一點地進步,更不能只是一個口號、一個樣子。可是,時間確實不等人,中國必須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否則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的順利轉型。▲(作者是北京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