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福林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文學委員會委員。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晚報》發表《一棵棗樹》、《板爺與廠長》等京味故事。后從事專業文化文物研究工作,繼續熱衷故事創作,以迅速創作反映現代題材的故事和精雕細刻皇家系列故事享有聲譽。其故事以獨特的古代皇家傳說擴大故事的題材,以嚴肅的社會道德評判貫穿故事的主題,以豐厚的歷史文化知識增加故事的內涵。皇家故事《瓦石山房》獲2001年《故事會》獎。2003年非典解禁一周后即創作出《遲開的石榴花》、《向崇高敬禮》,首選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和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全民抗非典故事會》,2004年《遲開的石榴花》獲北京市建國55周年文藝作品征集最高獎。以此為標志形成了個人的風格,取得了在北京故事創作中的實力地位。
第二回: 永樂帝夜驚夢冤魂顯靈
劉國師安邦國進獻奇謎
上回書說到永樂皇帝視察太廟工程,龍顏大怒,限令補畫。可只有一夜的時間,即便是蒯祥號稱活“魯班”,他能夠化險為夷嗎?咱放下工匠們連夜趕繪彩畫不說,卻說永樂皇帝朱棣。
當天夜里,朱棣怎么也睡不踏實。一是第二天要起大早到太廟祭祖,再一個原因就是他放心不下太廟寢殿的彩畫。直到午夜時分,朱棣才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忽然,他聽到有人輕輕地呼喚:“皇上,皇上……”這聲音好像從遙遠的地方傳過來,忽高忽低,時有時現。朱棣一個激靈,睜開了眼,只見一個人顫顫巍巍地走到臥榻之前,跪倒在地,嘴里說道:“老臣劉基拜見皇上。”朱棣定睛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此人是先皇朱元璋的國師,大名鼎鼎的劉伯溫。
朱棣忙說:“國師免禮。”之后疑惑地問道,“聽說國師退隱山林,為何深夜前來?”
劉伯溫沉吟半晌,緩緩說道:“回圣上,一為老臣申冤,二為圣上分憂。”
朱棣問:“國師冤何在,朕又有什么憂呢?”
當下劉伯溫說出一番話來,聽得明成祖朱棣是驚詫不已。
“老臣為太祖開創基業,可謂赤膽忠心。可奸相胡惟庸嫉賢妒能,結黨為逆。老臣曾與胡惟庸結下仇怨,胡惟庸得勢后,老臣遂告老還鄉,不想胡惟庸竟派殺手追殺于我。皇上所見的老臣,已是鬼魂了。”朱棣接過劉伯溫的話說:“國師的冤情已經昭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已經被誅滅九族。”
劉伯溫說道:“謝先皇和皇上的大恩,老臣感激不盡!”
朱棣問道:“國師的冤已了,那朕之憂,還望國師細說其詳。”
劉伯溫道:“請問皇上,傳國玉璽何在?再問皇上,建文帝的下落可曾查明?”
這兩個問題把朱棣問得半天說不出話。
劉伯溫道:“恕老臣直言,如今皇上江山不穩,必須除掉后患,方能一統天下。”
朱棣問:“敢問國師有何良策?”
劉伯溫說道:“老臣之策為十六個字 :天沒他大,人有他大,放在口中,就能說話。”
朱棣一聽還挺合轍押韻,但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一時搞不明白。只聽劉伯溫說聲“老臣告退”,就要離開。朱棣連忙問:“國師留步,此是何意?”
沒想到這劉老頭還偏要賣關子,笑道:“天機不可泄漏,時機一到自會有人為皇上拆解。”
朱棣驚出一身冷汗,從龍榻上猛然坐起,原來是一場夢。他一低頭,怪啦!臥榻上端端正正地放著一封信。朱棣拿起來,只見信封上寫著幾個字:時機未到,切勿開啟。落款是“老臣劉伯溫”。
朱棣拿著這封信,好像托著萬里江山。迷迷糊糊之間,他又睡著了。
第二天清早,朱棣在文武大臣的陪同下來到太廟。看官問了:皇上都來了,這太廟的彩畫,畫完了沒有啊?
我跟您說,這蒯祥可不是一般人,早就把彩畫畫好啦!皇上祭祖,太廟早就封閉了,那些畫師都在紅墻邊上候著哪。只有蒯祥在大殿前恭候圣駕。
祭祖大典很成功,朱棣來到寢殿,抬頭一看,剛才的喜悅之情一掃而空。原來,昨天空著的枋心真的補上了畫。那不是挺好嘛!可您不知道,枋心上整整齊齊地畫著黑色的一橫,其實兩邊還有兩個小圓球,但不太引人注意。
朱棣怒道:“蒯祥何在?”
蒯祥道:“臣在。”
朱棣說:“蒯祥,朕委重任于你,誰料你竟敢欺君罔上。今日,朕定不姑息往日情面,來人啊!”
呼啦一下子,一群武藝高強的內廷內衛三下五除二就把蒯祥綁了起來。蒯祥面不改色,平靜地對朱棣說:“萬歲在上,且容小臣回稟,如若言之無理,再殺不遲。”
朱棣心頭一震,自己下令殺的人太多了,死到臨頭,有人抖如篩糠嚇得尿褲子;有人搖尾乞憐,哭哭啼啼;有人呼天搶地,歇斯底里。但蒯祥面不改色,算是一條漢子。朱棣不覺動了惻隱之心,但臉上沒表現出來。
此時,在場的文武群臣都為蒯祥擔心,其中有一個人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兒了。是誰啊?就是少師姚廣孝。
只見朱棣輕輕擺了擺手,從牙縫里擠出一個字:“講。”
蒯祥說:“皇上祭祖,以孝治天下。凡太廟祖宗之寢殿,古來以樸素、莊重、簡練為上,寢殿枋心原來的設計是只刷青綠而不畫任何東西,這叫‘普照乾坤。現在枋心中間有一條黑杠,也是按祖宗規矩,絕不是臣偷工減料。請皇上明察。”
蒯祥這一番話說得在理,可姚廣孝卻為他捏了一把汗,因為姚廣孝知道,跟朱棣講理,這簡直就是拔老虎的胡子,自尋死路啊。
果然,朱棣聽了蒯祥的話,氣得聲音都抖了:“你口口聲聲說祖宗的規矩,就是說朕忤逆不孝了?想必以為朕是外行,想蒙混過關。看朕怎么處置你!來人,將蒯祥押出午門!”
推出午門,那可就是“斬立決”啊!
在場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覷,難道就沒有一個人肯出手相救嗎?
第三回:姚廣孝解真言智護棟梁
永樂帝開盛世一統天下
永樂皇帝下令要將蒯祥斬首,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且慢,刀下留人!”姚廣孝說話了。朱棣轉過身來,生氣地看著姚廣孝。只見姚廣孝雙手合十,緩緩說道:“請皇上為臣破解一謎。”之后朗聲說道,“天沒他大,人有他大,放在口中,就能說話。”
群臣一聽,心說:姚廣孝啊姚廣孝,可真有你的,眼看人頭落地,您怎么還跟皇上猜謎呀!可真沒想到,朱棣不但不生氣,反而一臉吃驚,對姚廣孝恭恭敬敬地說:“少師如何得知此謎,謎底為何?”
姚廣孝回答說:“圣上,我從何而得此謎,天機不可泄漏。但若解開此謎,就請圣上饒蒯祥一命。”
朱棣急于知道謎底,便把什么都擱在腦后,只一個勁兒催姚廣孝趕緊說出謎底。姚廣孝說:“蒯祥有罪,罪不當誅。現在,就讓老臣揭開謎底吧。”
“快說!”
姚廣孝微微一笑,用手一指寢殿的枋心說:“謎底就在上面。”
朱棣和群臣不由自主地看向枋心,但這枋心藏著什么樣的謎底呢?
只聽姚廣孝說:“圣上請看,這彩畫看似簡單,卻正是漢字中的‘一字。圣上細想,這十六字的謎語,謎底可不就是這‘一字。”
朱棣一聽,恍然大悟:“天”字去了上面的“一”字,就是“大”字,所以說“天沒他大”;“人”字加上“一”字,就變成了“大”字,所以說“人有他大”;如果把“一”字方在“口”中,就變成了“曰”字。“曰”就是說話呀。嘿!說破了,倒是簡單。
姚廣孝繼續道:“‘一最簡單,但也最復雜。簡單中蘊含天機。老子《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由天造,亦由天演,天下萬物最終又回歸于本源。正可謂‘天下歸一。此萬事不變之恒道也。所以,彩畫所繪之‘一,絕非普普通通的‘一字,它的意思就是:一統天下!”
“‘一統天下?”朱棣猛然想起劉伯溫昨夜所說的話,不覺仰天大笑,“好!好!”他趕緊從袖口中拿出劉伯溫留下的那封信,交給姚廣孝。姚廣孝接過信,輕輕地撕開信封,抽出一張紙,雙手呈給朱棣看。
朱棣定睛一看,只見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八個字。看完以后,他和姚廣孝四目相對,笑了起來。
群臣見見朱棣和姚廣孝笑得如此開心,也跟著呵呵笑起來。
蒯祥乘機上前一步,跪行大禮,高聲喊道:“一統天下,吾皇萬歲!”。
只見“呼啦”一下,文武官員,王公貴族,一干人等齊刷刷地跪倒在地,齊聲高呼:“一統天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永樂皇帝帶領文武大臣和王公貴族,再次來到太廟大殿,向祖先叩首行禮,然后,頒布了遷都北京以后一道最重要的圣旨。圣旨上說:“朕承天命嗣大統,即位以來,夙夜拳拳,志圖治理,今建北京,思與百姓同享太平,惟能務善去惡,可以永保身家。”
這道圣旨概括成一句話,正是“一統天下”。
您瞧瞧,沒想到吧。興高采烈的永樂皇帝,當場又頒布了一道圣旨,是對蒯祥一個人的。圣旨是這樣寫的:“天朝木工首蒯祥,營建大內,奇思技巧,技藝高超,功勞卓著,深合朕意,雖遠古工匠之祖魯班不過如此,擢封工部左侍郎,授二品銜。欽此!”
蒯祥急忙叩謝皇恩浩蕩。
您問了,這劉伯溫信封里,到底是哪八個字呀?這八個字又是什么意思呀?我估計您早憋急了,您聽我趕緊給您找補。
這八個字是:擊漠、下洋、真武、追遠。
明成祖以“靖難”奪得皇位,沒有得到從秦朝一直傳下來的“傳國玉璽”,心里老是不踏實。劉伯溫這八個字,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
擊漠,就是追擊元朝逃亡的皇室貴族,因為傳國玉璽在他們手中。所以,永樂皇帝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住在紫禁城,其余時間一直在征戰,最后也是死在征戰途中。
下洋,就是派鄭和下南洋,名為弘揚大明國威,實為搜尋據說逃到南洋的建文帝。
真武,真武大帝是僅次于玉皇大帝的“亞帝”,起于北方;朱棣是“燕王”,也起于北方,所以他說自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就名正言順是“授命于天”的皇帝了。
追遠,以孝道治天下,將太廟建得比歷朝歷代建的都好,離金鑾殿也最近,皇帝祭祀祖先就更加方便、隆重,也更能顯示宗法上的正統地位。
后來,朱棣靠這八個字不僅一統天下,還使大明王朝走向了繁盛。歷史記載:猛寬適中,家給人足,國力強盛,運河重浚,五征大漠,七下西洋,永樂大典,有明一朝,堪稱高峰。
有詩為證:皇帝永樂建北京,工匠蒯祥畫一統。道衍巧言點天機,劉基獻策來托天人合一大明興,千古美談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