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杰·索木東
一直以來,我不喜歡給別人的作品以評價。更確切地說,我不敢對別人的作品評頭論足。因為,自己多年來難入軌道的創作歷程,對文學理論幾無涉足,貿然下筆,只會貽笑方家。
更是覺得,在耳聞目睹許多哭笑不得的“詩歌”鬧劇之后,仍舊能夠熱愛并且平靜地堅持詩歌創作的人,本身就值得尊重!所以,在自己視野內十分有限的閱讀和思考前提下,簡單地批評或者膚淺地褒揚一個詩人和他的作品,無疑都是一種褻瀆!對所熟悉的嘎代才讓和他的文字,同樣也始終懷著這樣一種敬畏的心態,不敢下筆。
初識嘎代和他的文字,有好幾年的日子了。那時候他在大學讀藏語言文學,業余師從阿信、桑子,開始練習藏漢雙文的創作。后來,他畢業后在青海日報做編輯,創作勢頭愈加一發不可收拾了。再后來,才旺瑙乳、旺秀才丹辦起來的藏人文化網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我和嘎代就一起擔任版主打理社區的文學極地,接觸也逐漸多了起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互相在一種沉醉和迷失中,默默關注著對方的創作。
之所以說迷失,應該更多是針對失去母語的自己用漢語創作時的一種狀態麗言的。而嘎代,作為一個浸淫于母語而又能熟練運用漢語創作的詩人而言,更多的恐怕是沉醉。而迷失于他,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痛疼!這種痛疼以一片絳紅色的地圖為底色,顯然是不為外人所能理解的。不妨看看這樣的句子,我們可以窺見他隱藏在痛疼背后的迷失:
就像出生時那樣
去世時也淚流滿面
即使我們在此間成熟很多,并懂得放
棄和珍惜
但終其一生
無數次地翻身:死活留給人間的遺憾
惟有絕塵而去。
我們有同樣的夏天
可你的夏天
無需勞動
我的夏天,越來越忙乎得不可開交
我想分開身體
一個去你那邊休息
直至明年花開
——《西藏志》(長詩)
我始終認為,一個人文學創作的成熟。是和生命中的成熟緊密相關的!當我們在無奈的生活中眼睜睜看著理想的破滅,當我們在溫暖的人世間靜靜地等待親人的離去,當我們在連系血脈的大地上手握一把蒼涼凝噎無語,當我們在漫漫的長夜中甚至失去了體會黑暗的時機,似乎最烈性的酒和最洶涌的詩情,都只能最后化成一句悲愴的長泣!而長泣之后,我們年輕的靈魂、年輕的生命包括年輕的詩歌,也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成熟的臺階!記得那個年關逼近的冬晨,我回到家鄉,告別嘎代后在黑措小鎮上的風雪中慢慢行走時,胸中也溢滿著這樣的悲憤:
冷冰冰的現實里
一切如期而至
家破人亡
痛苦輾轉在無限的意境當中
想掩蓋本質
——《西藏志》(長詩)
這樣的句子里,似乎缺少了幾年前他詩歌中的陽光。但相對也少了幾年前他詩歌中略顯蒼白的吟唱和時不時顯露出的模仿:
這是被特意留下的
一疊詩卷
講述的是粘滿霜的草地古寺和經幡。
有關黎明前的河水。
然后,我矚目逃亡的羊群。
——《早晨的一首短詩》
那個時候,我們無限熱愛著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確切說是民族和文化的表象。那個時候,我們都喜歡用這片土地上詩人們慣用的方式來抒情:
山高水長,就在萬物復活的時刻
神靈在一張沉痛的羊皮上刻出傳奇
和謠曲
不停地誦念。
——《大昭寺的壁畫》
但當我們在漫長的習作中,逐漸放下“就在這萬馬馳離的草原上/我最后夢見:松贊干布時代的帝國”(《布這拉·藏經洞》)這樣的夢境的描述的時候,當我們學會思考民族乃至人類的一些命題的時候,當我們開始注意那些隱藏于生活細微處的真實和偉大的時候,我們的詩歌,或者說是我們的人生,似乎也應該實現這樣一種皈依:
因此,至深的寧靜中,
我的宗教沉默。但天性的慈悲深入骨髓
突然忘了這是一場災難
我則聞之而遠哭
隱隱的叩擊落到潮濕的心臟上
然后,被迫倒下
悠遠而息,卻無歸處
然后,忘掉普渡眾生的耐心
——《西藏志》(長詩)
當然,作為一個年輕的詩人,哪怕他獲得再多的贊譽、再高的成就,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和詩歌都注定是幼稚的。嘎代才讓的詩歌當中,瑕疵依然!我想,作為—個沉醉者,或者迷失者,我們目前也只能這樣在摸索中找到繼續前進的方向了!
每次有人夸我詩歌寫得好,我就心底里溫暖著——這是嘎代一首小詩的題目,也是我們對詩歌所奢求的一絲溫暖而已,與名無關,亦與利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