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寶應二年(763),李豫剛剛即位,他的王朝剛從安史之亂的戰火里擺脫出來,奠基未久、百廢待興。
有一天,李豫照例批閱奏疏,禮部侍郎楊綰所上的折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內容矛頭直指每年一次的科舉考試。科舉是從隋朝開始的一種選官制度,通過考試筆問選拔官員。唐代繼承了前朝的這項舊制,從高祖登基的武德元年(618年)就開始了科舉考試,并且誕生了孫伏伽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狀元”。此后,考試制度一實行就是五十來年,連安史之亂期間都沒有停止過,如今楊綰卻明確要求廢止科舉考試,這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
這位新皇帝立即召集大臣進行了一場大討論,熱火朝天的答辯很快分為主張科舉和要求廢止科舉的兩派。
“今綰所請實為正論!”位高權重的給事中李棲筠、尚書左丞賈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武等人都站出來表示支持,嚴厲抨擊科舉是“小人之道”。
緊接著唐代宗又去征求翰林學士們的意見,這些科舉制度的受益者回答的語氣婉轉卻觀點鮮明:“舉進士久矣,廢之恐失其業。”就是說科舉堅決不能廢除,這是他們的態度。
營壘分明,觀點對立,最高統治者面臨兩難選擇,這是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受到的第一次嚴重挑戰。
面臨著李唐王朝因為安史之亂而亟待重振的中興大業,李豫必須對選拔人才的大事考慮得非常清楚,也要知道臣子們不惜在金殿上唇齒交鋒的真正原因,才能最后定奪。
我們先看看楊綰對科舉的意見是什么:當下實行的科舉進士科考試從隋代考到現在,用了考雜文寫作和用填空的方法考察經文這些辦法,這樣的考試讓今天的學子們只知道死記硬背經文,而且還是自己報名自薦,古代的先賢之王怎么會用這樣的方法取士呢。然后他強烈要求,不再進行明經、進士這些考試了,而恢復古代察舉孝廉的方法。
李豫這位新皇帝雖然很年輕,但對歷史并不無知。皇權的統治需要官吏去執行,但蕓蕓眾生中誰是合適的人選?不同的時代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夏、商、周時代是按照與王族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分封諸侯、卿、大夫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爭霸,凡得“軍功”者就得到了高位,另外“養士”的風氣讓王侯招攬了不少社會上有才華的人,為己所用,但那些方法顯然都不適合新的、大一統的帝國。
楊綰提到的“察舉”制度是漢代形成的。方法是由地方上的諸侯王、公卿、郡守薦舉優秀的人才,再由朝廷稍加考核,然后任命為官……這本來也是個不錯的主意,可是歷史的教訓是,每當朝中有貴戚、宦官擅權,察舉就會變成一場名不副實的人情盛會,關系和門路成了選“才”的唯一標準。
想到這里李豫不禁緊緊皺起了眉頭,他知道天下初定,遠談不上舉國上下的清正廉明,他如何能相信那些所謂的“伯樂官”呢?
而且想到這次舉雙手擁護這本廢科舉奏疏的人,李豫心里就更明白了:這些人幾乎清一色有著顯赫的家庭背景。給事中李棲筠,其祖李懷遠曾做過武則天的宰相;尚書左丞賈至出自河南望族,其父歷任中書舍人、掌制誥、禮部侍郎等顯官;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武父親嚴挺之曾官至尚書左丞……再看看反對廢科舉的翰林學士們,他們大多出身寒素,不少人都是在新制度下憑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有了出頭之日,躋身上層,與門閥世家分庭抗禮。
可見楊綰以科舉考試的考察科目和方法不合理為借口,要求取消科舉考試改為層層推薦,這符合一大批豪門世族擴大家族勢力的要求。此時的李唐王朝初興時的勵精圖治的銳氣已經消磨殆盡,安史之亂讓朝廷元氣大傷,對這些國家重臣當然十分仰仗,不過王朝的中興更要依靠那些代表中下階層利益的士子們的支持和參與啊。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李豫突然想起了先祖唐太宗李世民當年看到士子們從考場魚貫而出時發出的感慨。他知道該怎樣去做了,一道詔告傳到仍在爭論不息的臣子們那里:科舉還是要進行下去!
不過記載這件事的《新唐書·選舉志》也記載,代宗最后也還是照顧了楊綰的要求,給推薦保送一定的名額,也算是對反對科舉的貴族官僚階層一定的讓步了。
在唐朝,這樣的寒士庶族與高官貴戚的交鋒還出現過兩次,但都未能將科舉廢除。不僅如此,自科舉設置以后,就未曾中斷,直至清末。個中原因,不能說是因為皇帝更愛平民百姓的緣故,而是皇帝需要更得力的人才來維系他的政權統治。否則李世民怎么會在看到考生時發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感慨呢?所謂彀中,原意是指弩射程所及的范圍,后比喻圈套、陷阱。而此話若出自皇帝之口,當然就有人才歸一之意了。在這種情形下,通過考試選拔相比之下要比由官員舉薦更有質量,國脈的傳承也更有保證。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看中竇儀的博學,曾由衷地發出了一句“宰相必用讀書人”的感慨。話似不經意,但“必用”二字反射出了中國古代用文官治國的想法。而這一想法卻始于曾被不少人詬病的隋煬帝。天下讀書人應感激隋煬帝的智慧,他用科舉制給天下寒士打開了一條“學而優則仕”的康莊大道。
但是,能闖過一關又一關并最終贏得進士名號乃至狀元博得功名的,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歷史上,在有科舉的一千三百年里,狀元僅914名,進士人數約為狀元的100倍。清代的狀元大多被授予翰林院編撰(從六品)的官銜,至于同樣參加了殿試大考的進士們,雖然絕大多數都會授官,但一般就是個知縣。至于考中舉人的士子,只是獲得了為官候補的資格,是很少能真的被直接委任的。用這樣的人為統治者謀事,確實比由宦官、貴戚、貪官等等舉薦的人更叫人放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