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煒
歷代權勢階層要形成自己的統治集團,都要與這個時期的某種社會力量加以結合。在齊桓公時期,是世襲貴族與管仲為代表的工商勢力的聯合。這種聯合由于集中了傳統政治權威和社會上的大部分財富,所以當時在齊國是一種最強勢的組合,國內不可能有任何可以匹敵的第二力量出現。工商階層如果單單以人數論,當然遠不如農業人口多;但在齊國,這卻是一個極有實力和歷史的特殊群落,控制了鹽鐵漁織以及所有商品的流通,等于是扼住了一國的經濟命脈。管仲的改革雖然讓鹽鐵變為官營,但不可能徹底抽掉和摧毀原來的產銷體系,而是只能改造和利用這個體系。
管仲時期的治國模式和經營理念,對齊國后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強大的物質積累是謀求霸業的君王們夢寐以求的,而管仲的最大功績就是完成了這一積累。無論是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還是孫子齊閔王,都基本上延續了這樣的發展模式。工商業在齊國全部產業的比重中所占的份額,自很早以前就是所有諸侯國中最大的,這就成了齊國特殊的國情和現實。對比齊國,一個最為不同的例子就是西部的秦國,在那里,從商鞅到李斯,沒有一個為相的人敢走管仲的道路,相反他們還要制定嚴厲的法律,全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所以秦國的統治集團內部,不可能形成代表工商利益的階層,而只能是新興的地主勢力與王室權力的聯合。齊與秦這兩種不同的政權組合形式,當然反映著不同的政治內容和施政方向,也是決定今后統一路徑的最重要的因素。
比較起來,齊國更像一個現代國家,物質豐富,五業并舉,一度還擁有天下第一流的學術與藝術。可以稍稍展開一下想象,如果不是處于冷兵器時代的戰國,那么在軍事方面,齊國將有足夠的財力開展軍事科研,并購買和研制最現代化的武器,國防應當是完全不成問題的。因為它的工業力量和制造技術天下無敵,支持這種軍事擴張的物質基礎是非常牢固的。但這只是一種假設,是今天的思維;那時的現實是,七個諸侯國都處于大致相同的軍事技術水準,即大家都處于冷兵器時代,戰爭武器科技含量的高低,還不足以構成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既然如此,那么一切也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就極有可能造成一個相對“開放”和“現代”的國家,反而在戰場上處于劣勢的尷尬局面。而這種局面在古代是經常發生的。
不過,未來的決戰是一回事,現世的享受又是另一回事。齊國國君以及他們的整個集團,正在全力消受豐盈的物質。聲色犬馬自然不在話下,更為奇異的追求也接踵而來。齊桓公公開宣稱人世間所有的享樂都已嘗試過,惟有人肉還沒吃過,于是就有了易牙獻子這個聳人聽聞的記載。君王殿闕無數,寵幸無數,卻還要巡游于官設的妓院。以管仲的殷勤和智慧,集結財富的能力是第一流的,服務的周到也不會有問題。上有所好,下必效法,所以許多年后蘇秦所描繪的臨淄城的“盛況”,其中透露出的市民的享樂主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代霸主齊桓公大概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終局。他的晚年雖然仍舊擁有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卻不能將自己解救出囚禁的高墻:幾個佞臣竟然在宮廷混亂中筑起了四面大墻,把齊桓公囚在里面,使外界不能與之溝通。這時的赫赫霸主不僅不能威令四方,連喝水吃飯都成了問題,他向一旁的婦人索要吃的喝的,婦人回答:“哪里有啊!”齊桓公竟然被活活餓死了,死后近七十天無人過問,蛆蟲都爬到了戶外。
齊宣王時期是更有名的“盛世”,享樂的資本似乎也更大了。當時有人對他說:世上所沒有的良馬和良犬,以及王嬙西施那樣的絕色,如今您都有了。齊宣王要建造一個宮室,面積竟廣達百畝,堂上住得下三百戶,結果征調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蓋了三年。齊國不僅有雪宮,還有漸臺、祭臺、瑤臺、柏寢臺等,到處都是華麗的宮殿,專供君王們游樂。
齊閔王在經歷了威王和宣王的兩代強盛之后,勢力遠在其他諸侯國之上,驕橫到不可一世,竟然稱帝,四處征討,惹得人怨沸騰。這個時候稷下學宮已經完全變成了裝點門面的東西,學者們如果敢于議論政事,就會遭到程度不同的貶斥,有的甚至被殘酷地當街殺戮。結果一些最重要的學者先后都離開了齊國,有的是冒著被殺的危險急急出逃的。這時候的齊國已是上層縱情享樂,下層絕望無為,國勢羸弱,民心渙散。曾經強大到無可比擬的齊軍,竟然在拼死進逼的敵軍面前一轟而散,成了一時的笑柄。
不久前還傲慢不可一世的齊閔王,被進犯之敵一口氣趕出了臨淄城,華美無比的宮殿被洗劫一空,敵軍搬運珠寶奇珍的大車日夜忙碌。齊閔王逃到了東部小國,最后竟然被趕來救援自己的將軍用最殘忍的方法殺死了。
接替齊閔王的人雖然又幾經磨難勉強復國,但齊國的氣數已經差不多了。就這樣,地處東海富甲天下的泱泱大國,很快就要走上了最后的旅程。這期間的接續者也曾經圖強思變,再次振興稷下學宮,甚至把出走他國的大學者荀子又請了回來,讓其第三次做了學宮的“祭酒”。可惜一切已經太晚了。在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在物質主義鬧得沸反盈天的年代里,經過幾代齊國君主毫無節制的揮霍,精氣早就耗盡了,可以說這個國家已經被物質所累,被奢糜所傷,毒至骨髓,病入膏肓。就這樣,在恣意放縱了幾代之后,到了齊王建這兒也就該結束了,它終于永遠地畫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