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走出去
韓浩月
9月3日-7日,第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的背景下,仍有1600余家國內外出版企業參加,數量與上屆大致相當。本屆博覽會的一個重大主題是,幫助中國圖書走出去搭建平臺。
中外圖書貿易逆差曾經令人十分尷尬,有媒體報道這個數字高達1∶10,中國圖書遲遲走不出去的原因,曾被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總結為“歸根結底是翻譯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發現,比翻譯更大的問題是推廣,是“走出去”的決心不夠堅定,意識不夠強烈,渠道不夠多元。近年來,中國政府意識到了文化輸出的重要性,尤其在圖書出口這方面,加大了引導性,并予以資金支持,這形成了國內圖書企業“向外攤餅”的強大助推力,中外圖書貿易逆差不斷縮小,甚至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次實現了圖書貿易順差。
江蘇、江西、四川……媒體上相繼傳來幾個省市圖書貿易出現順差的好消息,但事實上,這種局部的利好并不意味著中國圖書走出去的困境已解。中國圖書還沒有在世界上形成品牌號召力,迄今為止,中國圖書出口發生的最大一件新聞,還是2005年我國首次被買走全球英文版權的《狼圖騰》。自此之后,很少有類似消息能進入大眾視野。聯想到國內連續多年炒作外版暢銷書的現象,這種對比很是令人黯然。
中國圖書版權輸出的增加,得益于展示和貿易渠道的拓展,但中國有價值的主流文學,并沒有借助這些渠道被真正地介紹出去。國產電影曾經主打過一陣子“本土特色牌”,在拿了一些電影獎項、滿足了國外觀眾的獵奇心理后,已經吸引不了多少注意力了。同理,如果中國圖書在內容上不具備世界性的吸引力,同樣走不了太遠。一個國家的文藝產品有沒有吸引力,與這個國家的國力是否強盛和世界話語權的多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就目前的情況看,圖書走出去的困境暫時還難以有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
環球時報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