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華明
這個時代什么都縮水,房價、股票、國民生產總值、公司利潤、工作崗位數目都比以前縮水很多。在一片凄慘中,讓人驚奇的是,有一樣東西仍然在增長——那就是員工的平均工資。各個公司還在猛砍他們的薪水冊,從經濟衰退開始到現在,已經有360萬人失業,其中有一半是在過去三個月內失業的。然而,員工每小時平均工次比去年上漲了百分之四。現在,要找一份工作真難,要保住一份工作是難上加難,但如果你正在做一份工作,你賺的錢就會比去年多。
失業率上升和工資上漲好像沒法聯系起來的,但是真正的情況就是這樣,從歷史上看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足為奇。哪怕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經濟危機時代,制造業的工人也看到他們的工資在上漲,我們很少看到在經濟衰退時工資下降的情況。
工資固定要上漲并不是因為企業老板大方,而是因為老板們擔憂會出現經濟學家們所說的“逆向選擇”:如果他們削減工資,可能最沒有能力的員工會留下來,而最好的員工會開始選擇到別的地方工作(就算在最差的經濟狀況下,企業也要進行人才競爭)。經濟學家卡爾·坎貝爾和庫納爾·坎拉尼于1997年對差不多兩百名老板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不減員工工資的主要原因是怕失去最好的員工。
更重要的是老板們怕減工資會使員工們的士氣低落。在1990年到1991年的經濟衰退之后,經濟學家杜魯門·彪利對200多家企業的經理和人事部領導進行了訪談,他們大多認為減薪會使員工們士氣低落、使企業生產率低下。老板們估計,他們由減薪省下的錢可能被員工們因減薪士氣低落而造成的生產率低下給抵消。一般來說,銷售額和利潤下降,工資也不該減的,即使在正在裁員的公司里也是這樣。當然,裁員并不能鼓舞士氣,但有的老板說裁員是“把最差的員工擋在門外”,減薪是把最差的員工留下來。
今天的工資未減并不是習慣使然,這個現象的出現還因為這次經濟衰退與以往有點不同:就算經濟狀況很差,美國工人仍然有很高的生產率,以前是經濟繁榮的時候生產率高,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生產率低,但這次不同。去年最后一個季度生產率還是提高了3.1%,這樣,從理論上說,生產率的提高使工人的薪水免于減少。
在這樣嚴酷的時候,工資的穩定和生產率的提高好像是好事情,但這是有代價的。各個公司生產率保持這么高有很大程度上跟近年來取得的所謂“即時經濟”的成效有關。在過去的經濟衰退中,各個公司經常是推遲解雇員工,因為他們對行業的狀況還不大明了,他們寧愿把員工留下來,不愿因為今天解雇他們而明天要面臨補員的困難。經濟學家說這是“儲藏勞動力”。但在過去二十年,各個公司已經能夠在市場改變的時候作出快速反應了,零售商會作出削減存貨的決定,制造商會減少生產時間。這使整個系統更加高效,使工人個人的生產率更加高,需求的工人更少,“勞動力儲藏”變成過去的事情。
當然,經濟不景氣總是意味著失業。但跟今天削減工作崗位的速度和深度直接相關的是,即使是經濟衰退來襲之前,美國各個公司也是盡可能少設工作崗位。在經濟增長的時候,就業率并未明顯增加。所以,有人可能會想,公司裁員的空間已經很少,因為各個公司里一直就沒有什么冗員。然而,那些員工人數增加很緩慢的各個公司,在2008年裁員卻是最快的。各公司一直想用更少的人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對于員工們來說,如果他們忘掉家的價值,忘掉他們的退休賬戶,這次經濟衰退就沒有多可怕。相比之下,沒工作的人日子就難過了。所以,增加和提高失業福利就跟創造工作機會一樣重要。“我們的生產率比以前高,我們的經濟效益比以前好了。”但如果你失業,你會發現,這是一項殘酷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