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那么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處于思維的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和要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一、設計情境式問題,誘發學生積極性。
眾所周知,化學課內容前后聯系最為密切,在講授新知識之前,要有意識地復習與之有關的舊知識。設計一些彼此關聯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并預示新課題,借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極切企盼“探個究竟”,使之自覺地啟動思維,而后層層遞進,逐步闡述有關的知識點,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去理解新的知識。如此反復,可使學生鞏固、拓廣舊知,發現、掌握新知,同時使學生有了思考問題的興趣,進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設計發散式問題,培養學生靈活性。
有些學生上課聽得懂,一做題就糊涂,究其原因就是思維缺乏靈活性。通過觀察不同學生解題的過程發現,有些學生可以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對每一種假想進行合理的思維推理,一旦一種假想思維受阻能立即轉換思維方式;而另一些學生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的假想不僅單一而且緩慢,往往“一條道走到黑”。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有目的地根據同一問題設計發散式的問題,可在一題多解和多變的習題討論中,增強思維發散與知識交叉的能力,增加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如看完氨氣溶于水形成噴泉實驗后,學生充滿興趣,覺得意猶未盡,這時及時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形成噴泉?形成噴泉需要什么條件?我們學過哪些物質可形成噴泉?若實驗室未準備事先吸水的膠頭滴管,還能完成噴泉實驗嗎?有哪些方法可引發噴泉?
三、設計探究式問題,提高學生創造性。
在當代人才的多種素質中,有決定意義的是能及時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和高度應變的創新能力。而應變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它是思維的最高層次活動。對學生來說,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獨特的見解,新穎的解法,公式獨到的證明或應用等。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和科學家發現規律一樣帶有強烈的探索動機。也經歷提出問題、建立假說、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幾個階段。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精心設計一系列探究式的問題和實驗,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比如,在學習原電池的原理時,首先演示“番茄原電池”(用銅片、鋅片、導線、音樂卡和番茄組成)趣味實驗,設問:這個簡單構造為什么能使音樂卡發出聲音?在激起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鼓勵學生討論質疑:音樂卡發聲肯定有電流通過,電流從何而來?若用茄子或黃瓜代替番茄行不行?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是不是更好?是什么原理?
進而指導學生帶著疑問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探究:銅片、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各有何現象?在把插入稀硫酸的銅片、鋅片用導線連起來又有何現象?銅片、鋅片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的H+有何變化?H+在銅片上得到的電子從何而來?如何證明導線上有電流通過?
最后進行知識的遷移擴展:讓學生討論銅一鋅原電池的缺點;根據原電池的原理設計一個實用電池;探究干電池的結構和電極反應;研究原電池反應與金屬腐蝕和環境污染,從而激勵學生在延續探究中創新。
課堂提問的設計直接或間接決定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課前精心設計問題,授課時還要給學生獨立思考鍛煉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啟發學生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