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翔
目前,以化學能為動能產生殺傷作用的輕武器在本質上與18、19世紀的黑火藥武器并無太大差別,而且其射程、速度、威力等指標也已面臨發展極限。因此,技術的發展正醞釀著新的武器技術革命——定向能武器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具有光速般的傳播速度;具有從干擾到摧毀等多種不同程度的殺傷樣式,且附帶損傷和自傷可能性低;能從單個平臺上進行多次發射,可全方位交戰,不受目標運動與重力限制……那么定向能武器會取代傳統步槍成為新的未來單兵武器嗎?
“死亡波束”之謎

新一代定向能武器(DEW)擁有完全不同于火藥時代彈頭的殺傷機理,它以我們生活之中無處不在的電磁能量作為殺傷手段,以高度集中的能量代替高速彈頭的動能來實現殺傷。
從技術層面說,根據殺傷作用機理和方式的不同,定向能武器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激光武器,利用波長1mm以下的電磁波定向形成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單色性和高相干性的能量波束,燒毀目標;第二類是微波(射頻)武器,它通過波長大于1mm或頻率小于300Ghz的電磁波形成的高能電磁脈沖軟殺傷各類電子目標;第三類是粒子束武器,利用加速設備將中性的物質粒子——小質量的氫、氘和氚原子或其他高能原子、亞原子粒——加速至近光速的高速來摧毀、殺傷目標。
這三類定向能武器的機理特性、殺傷手段和殺傷對象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從機理特性來看,如果說第一類和第三類定向能武器是由表及里的點殺傷的話,那么微波(射頻)武器則是典型的由內而外的面殺傷武器;而從殺傷手段來看,前兩類定向能武器是用電磁能量作為殺傷手段,而后一種則以物質粒子的動能作為殺傷手段,更像是現在所使用的“槍彈”;至于從殺傷對象上看,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主要以硬殺傷克敵制勝,既能對人員又能對設備造成損壞,而微波(射頻)武器則以軟殺傷摧毀平臺內部的電子系統。
激光武器
其實,無須等到定向能武器大規模應用于戰爭、戰場的那一天,現在就有不少國家的軍隊裝備了具有足夠功率和射程的激光武器,用于毀傷戰場上士兵的雙眼,而現代戰爭法和輿論對此類武器的忽視助長了此類武器的“繁榮”。
激光武器致盲而不致命的特性非常符合長久以來軍事界所信奉的箴言,即打傷敵人往往比殺死他更能有效地對敵方造成重大影響,因為撤離并照顧一名傷員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
此外,任何通過光學透鏡突破人類視力局限的設備,如狙擊步槍的狙擊瞄準鏡、偵察用望遠鏡、裝甲車輛上廣泛使用的潛望鏡和其他光學設備,都會將使用者的雙眼暴露在激光的威脅之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光學設備更會加劇激光對人眼的損害,因為光學儀器既能將人眼有限的視界拓展至廣,也能將外界能量并不集中的光束聚至人眼而造成傷害。
激光設備的致盲效用并非一定要通過專用激光武器來實現,很多低功率激光探測儀器也能對人造成傷害。如1997年美國海軍直升機在偵察監視俄羅斯間諜船“卡皮坦男子(Kapitan Man)”號時,機上一名軍官就被船上激光測距儀發射的激光燒傷了視網膜。

而后來美國科學家聯合會也曾報告說,在兩伊戰爭期間,有4000余實例表明伊拉克軍隊曾系統地使用各類激光系統,如操作裝甲車輛上火控系統里的激光測距儀對陣前的伊朗士兵進行照射,造成大量士兵的視網膜壞死和眼底出血等損傷。
單兵/車載激光武器用于作戰的激光器主要分為4類:固體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器、光纖組束激光器和化學激光器。其中,固體激光器的結構最為簡單,廣泛用于美國三軍,比如由電池提供能量的激光指示器幾乎裝備在美軍的每一支M4卡賓槍上。
激光指示器除應用于單兵武器提供瞄準點外,還有另外一種用途,即作為激光眩目器使用,用于迷惑、擾亂攻擊對象的視力,使對手暫時喪失視物的能力。由于激光指示器能量較低通常不會對對象的眼球造成永久性損傷。
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的一個名為ScorpWorks的工作組已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單兵用眩目樣槍,名為“單兵拒止與閃光響應槍”(PHaSR)。它是一種步槍大小、非致命性的未來武器,能發射出兩種波長的激光,用于暫時削弱攻擊對象的視力。
車載激光武器將是下一步開發、裝備的重點,如果說單兵用激光武器的殺傷功率由于當前儲能技術的限制,離實戰運用還有一定距離的話,那么車載激光系統由于不易受單兵負荷的限制,極可能會比單兵用激光武器更早走進戰場。空間和導彈防御司令部開發的車載高能固態激光系統——“宙斯”系統,已經成功地進行了實戰試驗,它搭載于悍馬車上,在阿富汗戰場已用于誘爆路邊的簡易爆炸裝置IED。而這也只是美軍初期的激光作戰應用水平,更具威力的高能激光技術演示項目(HELTD)的作戰對象更為廣泛也更具危險性,如擊毀空中飛行著的火箭彈、身管炮彈和迫擊炮彈等。
機載激光系統2008年,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在召開的特種作戰與低強度沖突研討會上,曾經就未來激光武器應用于反恐戰場和特種作戰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并明確提出了技術發展目標。其中,提到要開發出應用范圍更廣、非致命性的、殺傷效應可調的激光武器。值得關注的是,美軍對“殺傷效應可調”這一技術性能的追求,意味著美軍激光武器的實用程度已達到很高的水準。
美國人所強調的“殺傷效應可調”,決不是低能量水平的可調,而是追求更遠的射程和更大的殺傷力,目前美國科學家們已開發出接近部署級的巨型激光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空軍的機載化學激光系統,其功率高達兆瓦級,裝載在一架經改裝后的波音747上,機載化學燃料可供激光器發射40~50次,并在數次空中發射試驗中成功展示了擊毀500km距離內飛行的彈道導彈的威力。
空軍的成功也激發了特種作戰司令部對激光武器的激情,他們也正加緊開發一套類似的空對地激光系統,稱之為先進戰術激光系統(ATL)。特種作戰司令部計劃首先將ATL搭配上飛機,用作常規武器的補充;待加大功率使之達到常規武器作戰效能時,再徹底取代機載常規火炮,用以攻擊一系列空中、地面目標。如果該項目一切順利的話,那么在2009年底之前,ATL系統就會出現在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的作戰序列中。
這些激光武器顯著的殺傷效應除應用于作戰外,還能對作戰對象構成心理威懾。這主要是利用激光的特性,如瞬時性、低附帶毀傷性和高能量密度等,對目標造成極其恐怖的殺傷效果,使目標產生“無處可逃、無處可躲”的強烈的懼戰、畏戰心理,從而使對手徹底喪失抵抗意志。以往,炮彈在人群中爆炸時,四處飛舞的肢體碎片、騰起的煙塵、傷者間或的慘叫聲(往往可能被爆炸聲所掩蓋),就能讓附近的心智薄弱
者精神崩潰,而被強激光武器擊中時,景像可能更為慘烈,隨身衣服瞬間燃燒、近在咫尺的慘叫聲、人體組織被迅速燒焦、碳化后的臭味都會讓附近的同伴心驚膽顫。更可怕的是,這一切在悄無聲息中就發生了,而沒人知道下一個遭殃的會是誰……
微波武器
微波從軍的歷史比激光武器更為久遠,早在二戰時期就廣泛應用于雷達測距等服務性領域,但它們直接用作武器的可能,直到近期才被人們注意到。微波的殺傷效應主要是通過穿透外界屏障直接對內部精密的電子元器件、電子線路的加熱和融化來實現的。
微波武器的非致命性殺傷效果早就引起了美國國防部聯合非致命性武器委員會的重視,計劃將其用于驅離、疏散敵對人群而不訴諸常規的非致命性武器,如催淚瓦斯、橡皮彈等等,后者雖然危險性較低,但其機械傷害仍有可能會造成意外死亡。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的主動拒止系統(ADS)就是這類微波非致命性武器。這種專用于針對人群的非致命性定向微波束,能達到常規鎮暴武器或設備難以企及的效果,它無聲無形、以光速前進,穿透目標表面的衣物屏障直接作用于人體皮膚表面約0.4mm。受試對象的親身感受向我們展示了它的威力,經微波照射后,皮膚立即感到被劇烈灼熱,進而是難以忍受的疼痛,迫使目標本能地逃離現場,而這一切只發生在短短的數秒鐘之內。
此外,由于微波武器具有功率高、殺傷效果可調的特性,除了可直接作用于暴亂人群外,對現場不懷好意的媒體、攝錄器材也具有破壞作用,尤其在反政府游行、暴亂發生時,用微波武器不僅可以驅離人群、維持公共秩序,還能不動聲色地銷毀射程范圍內、未經允許的電子影音器材。
第一種可供實用的ADS系統已由美國雷聲公司開發出來,它安裝在一臺悍馬車上,從外形上看只是一個八角形的天線,毫無出奇之處。美國空軍安全部隊已采購部署了數臺這樣的設備。目前ADS II系統也正在雷聲公司的實驗室里等待最后的檢測和試驗,它安裝在一輛HMMWV車輛上,功率更強,性能也更可靠。
粒子束武器
粒子束武器可以部署在太空軌道上,用于反衛星和反導彈。粒子束可以透人目標內部,以多種方式毀傷目標,如干擾電子線路、引燃彈頭、軟化目標、破壞結構材料等。粒子束武器是一種復雜的武器,現階段的研究距實戰還有很大差距,如何降低成本,使之更小更輕,是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
目前,粒子束武器的研究主要分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對于粒子束武器的基礎研究,首先在于研究產生粒子的加速器。產生粒子束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線性感應加速器(uA)。但是,這種加速器太笨重,無法投入戰場使用。目前正在加緊研制體積小的LIA,這種小型加速器能否投入陸軍戰場使用,尺寸和質量是關鍵因素。二是重視高能轉換技術的研究,以便形成高速粒子脈沖。
動能與定向能武器的融合
如果說未來戰場上出現獨立的單兵用定向能武器系統還很遙遠的話,那么最有可能和最符合邏輯的過渡則是先裝備融合有非致命性定向能裝置的常規槍械。事實上,這樣的組合式槍械已經出現,比如XAD公司的“震憾式近距離致暈步槍”就是一種加掛在M4卡賓槍上的多用途步槍。
除了近距離致暈步槍外,AEWS公司的“同步激光脈沖引爆”裝置也可加掛在單兵使用的槍械上,它主要用于單兵在野戰環境中引爆IED裝置。其具體原理是利用兩束激光在目標IED表面同步形成高熱的等離子區,破壞IED的引信或直接引爆其炸藥。
目前,美國眾多的研究機構和私營公司正熱火朝天地投入到定向能武器的開發工作中,在可預見的未來,更小、更輕、更有威力的單兵用射線槍遲早會出現。如果說單兵用可致命定向能槍械的出現還為時尚早的話,那么第一種手持式的、非致命性定向能武器很快就會出現。
編輯劉蘭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