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前不久,上海浦東上南路某小區一位六旬老人胡老太在家中去世近兩年才被發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也促使人們更加關切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統計顯示,至2008年底,上海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300.57萬人,其中單身獨居老人為18.80萬人,占上海總人口的1.35%。
老齡專家表示,像胡某這樣的年紀,正處在老年人的“門檻”上,因此容易被忽視,而這類老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準老人”,他們在心理上往往非常要強,甚至會因逞強而拒絕關心,因而更應當引起社會的關注。
專家說法對獨居老人的關心是多方面的
“胡老太的事情并不代表上海的獨居老人關懷工作做得不好。”一名老齡工作專家表示,以老齡工作對象來說,60歲以上屬于老年人范疇。但60歲正處在老年社會的門檻上,年齡比較尷尬。一般而言,對獨居老人的關愛主要集中在70至80歲年齡段,而60歲出頭的老人通常比較健康、活躍,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因此容易被忽視。
專家認為,對獨居老人的關心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關心往往更為重要。在通訊發達的今天,如果不能時常探望老人,多打電話是簡單高效的一種方式?!疤幵?0歲門檻的老人,心理上往往非常要強,甚至會因逞強而拒絕關心,最后形成逆反心理?!睂<冶硎荆先擞绕涫腔加行哪X血管等慢性病的獨居老人,心態也應該調整,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
另外,不僅年邁的老人渴望關懷,那些50歲至60歲的“準老人”更需要理解和關懷。在心理上,他們大都剛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正經受巨大心理落差的考驗,調整不好,很容易身心俱損。
事例分析退休老人各有各的煩惱
1.抑郁型:我真的老了嗎?
陶先生原是某單位的老總。今年二月退休了。起初幾天,他感到特別愜意,好心情保持不到一周,就迅速被另一種惡劣心境給吞沒了—孤獨、寂寞、失落、傷感。
他開始變得郁郁寡歡,記憶力也不大如前,有時甚至忘了自己已經退休,拿著公文包準備去上班。又過了沒多久,陶先生開始出現胸悶、心悸等癥,而且整個人覺得特別煩躁,看什么都覺得不順眼,動不動就對家人發脾氣……經過檢查,心理醫生認為陶先生患的并非心臟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郁癥。
專家分析:對于忙慣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閑下來,生活就會頓時失去目標和意義,如自己平時又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情況就更糟。這種障礙不及早排除的話,不僅會讓晚年生活悶悶不樂,甚至還會引發嚴重心理疾病。
2.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半年前退休的吳女士曾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人事處長,雖然沒有了工作壓力,家庭生活也會舒適,她卻整天喊累,而且還常常出現胸悶、頭痛、心慌的癥狀。
原來,吳女士自從退休后,很少與外界往來,丈夫和兒子工作忙,根本沒多少時間在家停留,整天基本上是一個人打發日子。現在,她非常喜歡一個人胡思亂想,有時連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來一個小時,她馬上會想到是不是車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輕的女同事給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家人也生活得很壓抑。
專家分析:對吳女士這樣的“準老人”,社會和家庭應盡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學習的機會,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足夠的尊重,如讓其參加社區退休人員的活動。
3.疑病癥:誰說我沒有?。?/p>
王女士原是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兩年前退休。退休后的日子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醫院。在那里,她與老姐妹們交流“病情”。從醫院回到家里,與老姐妹電話里談的都離不開藥啊、偏方什么的。
兒女們決定給老媽徹底檢查一下,檢查結果,王女士除了有點血脂偏高外,沒有什么大病。對于這個結果兒女們很高興,王女士卻不信:別人都有病,我怎么能沒???仍然隔三差五地去醫院看病、買藥、熬藥,幾乎成了她退休生活的全部內容。
專家分析:這屬于典型的疑病癥,王女士可能是無意識地通過“扮演”病人的角色,來獲得家人的關注,以繼續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當然,四處就醫也可幫助她打發時間,填補退休后的無聊空虛,使自己的生活“顯得”有意義。
心理處方讓“準老人”平衡著陸
首先,社會應關注“準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可以考慮有一定的調整期。在他們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與社區打個招呼,或辦理移交手續,如同畢業分配報到一樣,社區應根據其特點安排其參加活動。
其次,子女應主動在生活上給予老人關心,在感情上積極與老人溝通。
第三,身為“準老人”的配偶,則應多肯定對方的優點,切忌指責對方無能或老嘮叨以前怎樣怎樣地好,應仔細聆聽對方的傾訴。
第四,本人主動去適應角色改變。如自我接納、自我肯定,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