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卿城
今年,旅游市場上最大的熱點莫過于“旅游消費券”,種類不少,頗有點“八仙過海”的味道。比如說,杭州、寧波、南京等長三角旅游名城將開始為期近半年的旅游券派發熱潮,派發券面價值總計超過兩億元;廣州也有旅行社宣布,將向55歲以上的老廣派發20萬張面值100元的“旅游消費券”……發放旅游券已成了一種不得不趕的時髦了。
一張旅游券,就是一張請柬,一份承諾。一個現實問題是:拿到券的人中有多少會真正使用,想拿券的人到底有多少拿到了他想要的券?據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報道稱,旅游消費券在拉動旅游消費,給游客帶來優惠的同時,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而一些市民領取消費券后,不是用于到目的城市旅游,而是低價出售牟利。這真是一種諷刺。
一些地方派發旅游券的意圖,無非是要發揮旅游業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帶動作用。旅游作為一種高級的需求,的確能夠拉動內需,進而刺激其他消費。但如果一個人因收入不保或其他原因而對未來預期不好,很難想象他會花大把錢去享受這種高端服務。
旅游券需要精打細算,更需要小心提防的是:有些山寨券,也混在旅游消費券發放熱潮中。不久前,虞先生聽說國展中心舉辦旅游博覽會,現場可能會發放旅游消費券。一早就騎著自行車去領券。當時有個工作人員拿著一疊紙吆喝,說是政府發旅游消費券。虞先生激動地沖上去,對方還挺大方,給了他十多張,每張10元, 算算也有100多元。結果回家一看,根本不是政府發的,只是一家旅游公司印制的參團優惠抵用券,每人每張只能抵扣10元錢,如果不跟他們的旅游團去,還沒法用。“這根本就是促銷宣傳單嘛!”
仔細想想,免費發放旅游券,愿望是好的,但在現實中,不僅有發放遭哄搶的尷尬,還有其他許多問題值得研究。比如,拿到旅游券的人不一定去旅游,而想旅游的人卻不一定能拿到旅游券,從而造成“浪費”;譬如發放旅游券一般都是動用財政資金,是否合適。旅游消費,包括車旅、吃飯、購物等許多方面,有多少人會為了區區百十元的旅游券,而另外掏出上千元的補貼去旅游呢?另外,如果各個行業都像旅游行業一樣發放消費券,豈不造成混亂?
旅游券不能發展成一場熱鬧的促銷秀,因為爭搶旅游消費券的不見得是真正要出游的,而到景區購買門票的才是真正的消費者。對于游客來說,景點門票打折、季節性優惠這些常態性的優惠方式,比旅游券更能促進旅游消費,才能確保每個前來旅游的人都能受益,真正讓我的“旅游”消費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