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麗
2004年9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我國衛生部共同發布了《中國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危害評估報告》,報告顯示:中國人雖然越吃越好,但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和不均衡的現象普遍存在。
那么,我們的碗里到底缺了哪些營養素呢?應該如何給予彌補?
最缺的三種維生素
第一位:維生素A
維生素A被稱為“明眸皓齒的維生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皮膚黏膜生長,使皮膚濕潤、細嫩,令牙齒堅固;促進青少年兒童發育,增強抵抗力,減少傳染病發生。維生素A嚴重缺乏時可引起皮膚粗糙、夜盲癥以及骨質疏松癥。
營養建議:維生素A雖然只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但植物性食物含有的β-胡蘿卜素能夠在體內變成維生素A。維生素A最豐富的來源是動物肝臟和蛋黃,尤其是羊肝、牛肝和雞肝,故推薦每月可吃一次動物肝臟。β-胡蘿卜素來源豐富,富含于黃色、橙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如西藍花、胡蘿卜、冬寒菜、甘藍、菠菜、芹菜葉、豌豆苗、枸杞、辣椒、南瓜、紅薯、芒果、橘子等。水果中的β-胡蘿卜素比蔬菜中的利用率要高。
嬰幼兒還可食用魚肝油補充維生素A,一般人可選用強化了維生素A的植物油。
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過量服用會中毒,因此須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補充。
第二位:維生素D
維生素D是“強筋健骨的維生素”,它能促進小腸吸收鈣和人體骨骼正常鈣化,可以防治小兒的佝僂病和骨軟化癥,預防和治療成人的骨質疏松癥,還可以預防癌癥、心血管病、糖尿病、牛皮癬等慢性病,增強人體免疫力。
通過多項研究發現,我國大部分人群體內普遍缺乏維生素D,尤其以生活在北方高緯度地區的居民,特別是嬰幼兒和老年人為甚。
營養建議:補充維生素D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曬太陽。人的皮膚中有一種叫“7-脫氫膽固醇”的物質,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轉變為維生素D3(又稱膽鈣化醇),并且為人體所利用。只要定期接受足夠的陽光照射(相當于夏季中午的陽光,暴露1/4皮膚,每次15分鐘,每周3~4次即可),維生素D3就可以內源合成,而不需要由膳食額外提供。涂抹防曬霜、皮膚顏色較深者、多云天氣、空氣污染等狀況都會影響維生素D3的合成。生活在北緯35°以上地區的人們,秋冬季節體內幾乎沒有維生素D3產生,可以選擇攝入魚肝油、曬干的蘑菇等富含維生素D2的食物,也可以選擇添加了維生素D的牛奶和鈣劑。
第三位:維生素B2
維生素B2又稱“核黃素”,它作為輔酶參與體內的能量合成和氧化還原反應。維生素B2缺乏時可累及皮膚和黏膜,引起口——眼——生殖器綜合征,表現為鼻唇溝、外耳、眼瞼、男性陰囊或女性大陰唇等處皮膚膚色變紅、呈鱗狀、疼痛及瘙癢,還可表現為口角炎、舌炎和頭發毛囊的脂溢性皮炎等。維生素B2缺乏時,視力也會下降,還容易患白內障。補充維生素B2后,老年人的視力普遍能得到改善。
成人每天需要1.2~1.4毫克維生素B2維持身體健康,我國居民人均每天維生素B2的攝入量只有0.8毫克,遠沒達到標準。
營養建議:自然界維生素B2含量豐富的食物不多,比較而言動物內臟(肝、腎、心)、鱔魚、蠶蛹、蛋黃和奶類中含量較豐富,植物性食物以大杏仁、各種蘑菇、苜蓿、枸杞及一些豆類和深色蔬菜含量較豐富。維生素B2是水溶性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儲存,必須每日足量攝取。
最缺的三種礦物質
第一位:鈣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對骨骼、牙齒發育和堅固有顯著作用。鈣缺乏可導致成人骨質疏松癥和兒童佝僂病。人骨中的礦物含量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變化,大約在35歲左右達到頂峰(骨峰值),以后逐年下降。年輕時多補鈣,可為骨骼儲備更多營養,建立和保持高的骨峰值,年老時受骨質疏松癥困擾的幾率就降低。
我國居民平均每天鈣的攝入量為388.8毫克,大中城市的居民平均每天也只有510毫克,遠低于推薦的適宜攝入量800毫克/天,而青春期少年、孕婦和乳母每日鈣的需要量應在1000毫克以上。
營養建議:鈣是食物中分布最廣泛的營養素之一,但有些含鈣高的食物如芝麻醬、蝦皮等不一定能成為我們生活中鈣的主要來源;而牛奶及奶制品、大豆及所有豆類、西藍花、深綠色葉菜和堅果等都是鈣的良好來源,每天如能飲用200~500毫升牛奶或酸奶,就能攝入200~500毫克鈣。不能喝奶的鈣缺乏者,可以補充鈣片,老年人應該選擇添加了維生素D的鈣劑。補充鈣劑時可在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可避免刺激胃腸,增加吸收量。
補鈣時不應同時補充鐵和鋅,以免產生拮抗作用影響吸收。也要少飲含磷高的碳酸飲料,以免消耗人體內的鈣而增加患骨質疏松病的可能性。
第二位:鐵
鐵是維持生命的主要物質,是人體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紅蛋白可將氧輸送到全身組織。鐵缺乏會導致缺鐵性貧血、抵抗力降低、乏力、嗜睡、注意力和運動能力下降,兒童的生長發育會受限制。
鐵和鈣是國人、特別是女性飲食中最缺乏的兩大營養素。我國居民鐵的平均攝入量是每天23.2毫克,雖然達到了營養學會的推薦標準,但主要來源于米、面及其制品,以及蔬菜和豆及豆制品,以非膽紅素鐵為主,吸收和利用的比率不高。我國居民的缺鐵性貧血患病率高達20%以上,嬰幼兒和老年人更是高達30%以上。
營養建議:鐵廣泛存在于各種食物中。動物肝臟和血、畜禽肉、蛤蜊、螺肉、魚類等食物中富含膽紅素鐵,人體的吸收利用率較高;菌藻類(蘑菇、木耳、紫菜等)、黑芝麻、豆類、綠葉蔬菜及某些水果中也含鐵豐富。經常飲用大量的紅茶和咖啡會阻礙鐵的吸收,補充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
第三位:鋅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兒童生長發育,促進智力發育。缺鋅的兒童常表現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缺鋅的孕婦容易出現流產或胎兒宮內發育不良。鋅對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和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我國居民平均每天鋅的攝入量為11.3毫克,低于推薦的攝入量15毫克/天,一半以上的人攝入鋅明顯不足。
營養建議:貝殼類的海產品、瘦肉、動物內臟都含有豐富的鋅,蘑菇(羊肚菌、口蘑、松蘑、香菇等)、堅果(山核桃、松子、黑芝麻、葵花子、西瓜子、榛子等)以及谷類胚芽和麥麩也富含鋅,但一般的植物性食物含鋅量較低。